烏桕葉 - 中藥材

乌桕叶,中药名。为大戟科乌桕属植物乌桕Sapiumsebiferum(L.)Roxb.的叶。植物乌桕,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各省区,北达陕西、甘肃。具有泻下逐水,消肿散瘀,解毒杀虫之功效。主治水肿,大、小便不利,腹水,湿疹,疥癣,痈疮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功效作用

功能

瀉下逐水,消腫散瘀,解毒殺蟲。

主治

水腫,大、小便不利,腹水,溼疹,疥癬,癰瘡腫毒,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項

體虛、孕婦及潰瘍患者禁服。

藥理作用

1、降壓作用。

2、抑制2型皰疹病毒。

相關論述

1、《綱目》:“主治食牛馬六畜肉,生疔腫欲死者,搗自然汁一二碗,頓服,得大利,去毒即愈,未利再服。”

2、《分類草藥性》:“治氣癰,瘀血。”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療真菌性陰道炎。

2、治療毒蛇咬傷。

相關配伍

1、治水腫,鮮烏桕葉100g,魚腥草一把,車前草一把,土黃芪50g,生地黃9g。水煎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2、治血吸蟲病腹水,烏桕葉、根6-30g。水煎服,早、晚各1次。(《浙江藥用植物志》)

3、治真菌性陰道炎、風疹、溼疹,烏桕鮮葉適量。水煎燻洗。(《廣西本草選編》)

4、治穿石癰(後臼齒連線有二三齒處紅腫潰爛)鮮烏桕嫩葉連心合糯米飯粒(加蔥頭或米醋更佳)搗爛敷患處。(《泉州本草》)

5、治頭部溼疹,烏桕葉、陀僧末各適量。生油調勻,煮沸候冷。搽患處。(《嶺南草藥志》)

6、治腳癬,烏桕鮮葉搗爛,加食鹽少許調勻,敷患處。(《廣西本草選編》)

7、治瘡癤腫毒,毒蛇咬傷,烏桕葉、射干各等量。搗爛敷傷口。(《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附註

其去掉栓皮的根或莖皮(烏桕皮)、種子(烏桕子)亦供藥用。烏桕皮味苦,性微溫,有毒。歸大腸、胃經。有利水,消積,殺蟲,解毒之功效。治療水腫,臌脹,症瘕積聚,二便不通,溼瘡,疥癬,療毒。內服煎湯,10-15g(鮮者30-6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烏桕子味甘,性涼,有毒。有殺蟲,利水,通便之功效。治疥瘡,溼疹,面板皸裂,水腫,便秘。內服煎湯,用量3-6g。外用,榨油塗、搗爛敷或煎水洗。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採,鮮用或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葉多破碎或皺縮。完整葉片為卵狀菱形,長寬3-8cm。先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形,全緣。表面茶綠色或茶褐色。葉柄長,頂端有幹縮的小腺體2枚。葉片紙質,易碎。氣微,味微苦。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大戟科烏桕屬植物烏桕。

形態特徵

植物烏桕,別名烏柏木《新修本草),鴉臼《綱目》,木子樹《植物名實圖考》,棕白樹、卷子樹、紅心郎《雲南藥用植物名錄》,木蠟樹、木油樹《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瓊樹、蠟子樹、虹�、血血木、桕子樹、蠟樹《中藥大辭典》,桕樹、木梓樹、虹樹、蠟燭樹《全國中草藥彙編》,紅烏桕、王京子《中國有毒植物》。為喬木,高可達15米許,各部均無毛而具乳狀汁液;樹皮暗灰色,有縱裂紋;枝廣展,具皮孔。葉互生,紙質,葉片菱形、菱狀卵形或稀有菱狀倒卵形,長3-8釐米,寬3-9釐米,頂端驟然緊縮具長短不等的尖頭,基部闊楔形或鈍,全緣;中脈兩面微凸起,側脈6-10對,纖細,斜上升,離緣2-5毫米彎拱網結,網狀脈明顯;葉柄纖細,長2.5-6釐米,頂端具2腺體;托葉頂端鈍,長約1毫米。花單性,雌雄同株,聚整合頂生、長6-12釐米的總狀花序,雌花通常生於花序軸最下部或罕有在雌花下部亦有少數雄花著生,雄花生於花序軸上部或有時整個花序全為雄花。雄花:花梗纖細,長1-3毫米,向上漸粗;苞片闊卵形,長和寬近相等約2毫米,頂端略尖,基部兩側各具一近腎形的腺體,每一苞片內具10-15朵花;小苞片3,不等大,邊緣撕裂狀;花萼杯狀,3淺裂,裂片鈍,具不規則的細齒;雄蕊2枚,罕有3枚,伸出於花萼之外,花絲分離,與球狀花葯近等長。雌花;花梗粗壯,長3-3.5毫米;苞片深3裂,裂片漸尖,基部兩側的腺體與雄花的相同,每一苞片內僅1朵雌花,間有1雌花和數雄花同聚生於苞腋內;花萼3深裂,裂片卵形至卵頭披針形,頂端短尖至漸尖;子房卵球形,平滑,3室,花柱3,基部合生,柱頭外卷。蒴果梨狀球形,成熟時黑色,直徑1-1.5釐米。具3種子,分果爿脫落後而中軸宿存;種子扁球形,黑色,長約8毫米,寬6-7毫米,外被白色、蠟質的假種皮。花期4-8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我國黃河以南各省區,北達陝西、甘肅。

生長環境

生於曠野、塘邊或疏林中。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