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橘葉 - 中藥材

越橘叶,中药名。为杜鹃花科植物越橘Vacciniumvitis-idaeaL.的叶。具有解毒,利湿的功效。主治淋证,痛风。

功效作用

功能

解毒,利溼。

主治

淋證,痛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

化學成分

含熊果甙,熊果酸,甲基熊果甙,氫醌,氫醌單甲醚,5,7,3′,4′-四羥基黃酮-3-O-β-D-吡喃半乳糖甙,5,7,3′,4′-四羥基黃酮-3-O-β-D-吡喃葡萄糖,洋梨甙,毛柳甙,4-羥苯基-β-龍膽二糖甙,金絲桃甙,萹蓄甙,槲皮素-3-D-葡萄糖-L-鼠李糖甙,2-O-咖啡醯基熊果甙,異槲皮甙。又含鞣質和原花色素類:d-兒茶酚,1-表兒茶酚,d-沒食子兒茶酚,左旋表沒食子兒茶素,右旋兒茶素,左旋表沒食子兒茶素,右旋沒食子兒茶素,原花青素B-1,B-3,B-7,原花色素A-1,A-2,桂皮鞣質B1、B2、D1、D2,表兒茶素-(4β→8)-表兒茶素-(4β→8,2β→O→7)-兒茶素,表兒茶素-(4β→6)-表兒茶素(4β→8,2β→O→7)-兒茶素,表兒茶素-(4β→8,2β→O→7)-表兒茶素-(4α→8)-表兒茶素-(4β→8)-兒茶素,表兒茶素-(4β→8,2β→O→7)-表兒茶素-(4α→8)-表兒茶素-(4β→6)-兒茶素。還含有14種酚酸類化合物,分別為水楊酸,對-羥基苯甲酸,草木犀酸,香草酸,龍膽酸,高原兒茶酸,原兒茶酚,丁香酸,香豆酸,沒食子酸,異阿魏酸,阿魏酸,咖啡酸和芥子酸。又含苯甲醯葡萄糖甙類,有1-O-苯甲醯-β-D-葡萄糖,2-O-苯甲醯-β-D-葡萄糖,6-O-苯甲醯-α-D-葡萄糖,6-O-苯甲醯-β-D-葡萄糖。此外,還含遊離氨基酸和蛋白質。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瓊脂擴散法證實越橘地上部分的提取物對大腸桿菌和普通變形菌有極強的抑制作用,其抑制強度為鏈黴素的1/300,這可能是由於提取物中含高濃度的熊果甙所致。

2、其他作用:乾燥全草的5%提取液,對雄蛙有抗性激素作用。葉的浸劑或煎劑可作利尿劑。葉中含熊果甙在鹼性尿液中分解,生成氫醌,故可用於治療膀胱炎。

相關論述

1、《國藥的藥理學》:“用於淋毒性尿道炎、膀胱炎及急性僂麻質斯。”

2、《中國藥用植物圖鑑》:“為尿道防腐及利尿劑。主治痛風、淋病等症。”

3、《吉林中草藥》:“利尿。治淋證及尿道炎。”

4、《新中草藥》:“利尿解毒。”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尿道炎,膀胱炎:熊果葉6g。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6月間開花時採葉,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葉片多反捲,有的皺縮破碎,完整者展開後呈橢圓形或倒卵形,長1-2cm,寬0.5-1cm。先端圓鈍或微缺,基部楔形,邊緣有細睫毛。上面暗綠色,而有光澤;下面淺綠色,散有腺點,葉有柄短,長0.5-3mm,有白毛。革質,質脆。氣微,味微酸、澀。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杜鵑花科越桔屬越橘。

形態特徵

常綠矮小灌木。地下部分有細長匍匐的根莖,地上部分植株高10-30cm,莖纖細,直立或下部平臥,枝及幼枝被灰白色短柔毛。單葉互生;葉柄短,被微毛;葉片革質,橢圓形或倒卵形,長0.7-2cm,寬0.4-0.8cm,先端圓,有凸尖或微凹缺,基部寬楔形,邊緣反捲,有淺波狀小鈍齒,表面無毛或沿中脈被微毛,背面具腺點狀伏生短毛。短總狀花序,生於去年生枝頂,長1-1.5cm,稍下垂,有2-8朵花;序軸纖細,有微毛;苞片紅色,寬卵形;小苞片2,卵形;萼筒短鍾狀無毛,萼片4,寬三角形;花冠白色或淡紅色,鍾狀,4裂,裂片三角狀卵形,直立;雄蕊8,花絲很短,有微毛,藥室背部無距,藥管與藥室近等長;花柱絲狀,稍超出花冠。漿果近球形,熟時紫紅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新疆、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等地。

道地產區

主產於新疆、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等地。多自產自銷。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900-3200m的落葉松林下、白樺林下、高山草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