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強穴 - 針灸穴位

四强,经外奇穴名。出自《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伸侧正中线,髌骨中线上5.5寸,或髌骨上缘中点直上4.5寸处,即胃经伏兔穴下1.5寸的内侧,左右计2穴。浅层布有股神经前皮支及股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股神经的肌支。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膝关节炎等。直刺1-2寸。

名詞釋義

四,基數詞4,此指股四頭肌而言。強,強壯。該穴有增強股四頭肌肌力的作用,故名。

功能作用

疏經活絡。

定位

位於大腿伸側正中線,髕骨中線上5.5寸,或髕骨上緣中點直上4.5寸處,即胃經伏兔穴下1.5寸的內側,左右計2穴。

解剖

穴下面板→皮下組織→股直肌→股中間肌。淺層布有股外側靜脈,股神經前皮支及股外側皮神經。深層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和降支,股神經的肌支。

詳細主治

小兒麻痺後遺症、下肢癱瘓、膝關節炎等。

詳細操作

1、直刺1-2寸,針感酸、麻至膝,留針20分鐘。艾炷灸3-7壯,或溫灸5-15分鐘。 2、按摩時大拇指指尖垂直點按穴位,有脹痛感,每天揉按1-3分鐘。 3、杵針可用點叩、升降、開闔、運轉、分理等手法。 4、穴位埋線法:穴區常規消毒後,淺層麻醉,作3-5毫米切口,以血管鉗插入穴內,進行區域性按摩,直至患者感覺較強烈的痠麻感。然後根據癱瘓情況分別採用穴位腸線結紮、縫合針穿腸線埋植或將1釐米長的腸線直接置於切口內。用敷料包紮。15-20天施術1次。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小兒麻痺後遺症、下肢無力、下肢癱瘓、下肢痿痺、股四頭肌拉傷、膝關節痛等。

配伍

1、配梁丘、犢鼻、血海治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 2、配髀關、血海、陽陵泉、足三里、懸鐘、三陰交(可採用穴位注射或腸線埋法)。 3、配髀關、風市、血海、足三里、陽陵泉、懸鐘、崑崙治下肢痿痺、癱瘓。 4、配血海、鶴頂穴治膝痛。

附註

本穴與邁步穴均發現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麻痺後遺症。隨著預防免疫的日益普及,這方面病例不斷減少。但從長期的實踐中觀察到,這類穴位,在恢復下肢癱瘓肌力上確有較為獨特的作用,因此,在中風所致下肢癱瘓中多做選用,且配合電針(連續波,頻率60次/分鐘)效更佳。

相關論述

《常用新醫療法手冊》:“四強,取法:髕骨上緣中點直上4.5寸。主治:下肢麻痺、癱瘓等。針法:直刺2-2.5寸。”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