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白蹄 - 中藥材
苦白蹄,中药名。为多孔菌科真菌药用拟层孔菌Fomitopsisofficinalis(Vill.exFr.)Bond.etSing.的子实体。分布于华北及黑龙江、吉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具有止咳平喘,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利尿,解蛇毒之功效。常用于咳嗽,哮喘,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胃痛,咽喉肿痛,牙周炎,尿路结石,水肿,毒蛇咬伤。
功效作用
功能
止咳平喘,祛風除溼,消腫止痛,利尿,解蛇毒。
主治
咳嗽,哮喘,慢性風溼性關節炎,胃痛,咽喉腫痛,牙周炎,尿路結石,水腫,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醋調敷。
注意事項
~不宜過量服用。過量可引起傘菌酸中毒。~
藥理作用
齒孔酸使動物汗腺周圍血管收縮而止汗,但不影響汗腺分泌,亦不擴瞳,作用約持續20min。
內服齒孔酸,對胃有刺激作用。
相關論述
劉波《中國藥用真菌》:“清肺化痰,健胃,瀉下,通便。主治腹痛,感冒,慢性氣管炎,盜汗。”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
相關配伍
治腹痛,感冒,肺結核患者盜汗,毒蛇咬傷:苦白蹄0.6g。水煎服,每日2次。(劉波《中國藥用真菌》)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採收,切去粗糙外皮,曬乾,磨碎。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子實體多呈馬蹄形,或不規則瘤狀,與樹幹著生面扁平,直徑8-30cm以上。表面淡黃色或灰棕色,較粗糙,有時可見同心環紋或不規則裂隙,邊緣鈍。管口面類白色或淡黃色,管口圓形,每1mm間3-4個。縱剖面可見菌管多層。質輕,疏鬆,易碎,並有粉塵飛出。氣微,味苦、微甘。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多孔菌科真菌藥用擬層孔菌。
形態特徵
子實體多年生。木質,蹄形、球形至鐘形,側生無柄,(5-13)cm×(4-19)cm,厚5-18cm。蓋面白色至灰白色,常有一層薄薄的絨氈層,後漸脫落至光滑,有汙白色至土黃色的汙斑,老熟後呈淡灰黑色,表面變粗糙,出現不規則的龜裂;蓋緣鈍,全緣。管口面白色;管口圓形,管壁較厚,每1mm間4個,老熟後或幹後管口面呈汙灰色至淡灰黑色;菌管多層,每層厚約1cm,初期白色,後期漸成淡黃色。菌肉灰白色,幼時近肉質,軟而脆,老熟後成白堊質或乾酪質,易碎,味甚苦。孢子卵圓形,光滑,無色,(4-5)μm×(3.5-4)μm。
分佈區域
分佈於華北及黑龍江、吉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500m左右的衰老的落葉松樹幹基部或伐樁上,也生於其他針葉樹上,偶見生於櫟等闊葉樹樹幹上。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