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莨菪 - 中藥材
山莨菪,中药名。为茄科山莨菪属植物山莨菪Anisodustanguticus(Maxim.)Pascher的根。植物山莨菪,分布于我国甘肃,青海等省。具有镇痛解痉,活血去瘀,止血生肌之功效。主治溃疡病,急、慢性胃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胆道蛔虫症,胆石症,跌打损伤,骨折,外伤出血。
功效作用
功能
鎮痛解痙,活血去瘀,止血生肌。
主治
潰瘍病,急、慢性胃腸炎,胃腸神經官能症,膽道蛔蟲症,膽石症,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0.3-0.6g,或用山莨菪酊,每次0.6-1.5ml,一日三次。外用:適量,研粉撒傷口或開水調敷患處。
注意事項
忌酸冷,豆類。本品有大毒,內服慎用。孕婦禁服。
藥理作用
1、抑制條件反射作用。
2、對抗由於注射震顫素全身震顫作用。
3、改善各臟器微迴圈障礙作用。
4、有明顯的外周抗膽鹼作用。
5、對免疫複合物型腎小球腎炎有治療作用。
6、明顯抑制去甲腎上腺素的血管收縮作用。
7、抗休克作用。
8、對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有一定治療作用。
9、促進免疫及輔助抗感染作用。
10、有利於阻塞氣道積痰的排出。
11、中樞抑制作用。
12、中樞鎮靜作用。
13、對溶血性貧血有恢復作用。
14、對蟾酥毒性有對抗作用。
15、對油酸所致急性肺損傷有保護作用。
16、對下頜骨缺損有促修復作用。
相關論述
1、《雲南中草藥》:“止血生肌,活血祛瘀,止痛。主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骨折。”
2、《陝甘寧青中草藥選》:“鎮痛止痙,有麻醉作用。適用於潰瘍病,急、慢性胃腸炎,胃腸官能症,膽道蛔蟲症,膽石症等引起的疼痛。”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潰瘍病,急、慢性胃腸炎,胃腸神經症,膽道蛔蟲症,膽石症等引起的疼痛,藏茄根100g,研碎,加入70%乙醇適量,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同顛茄酊)製成藏茄酊。每次0.6-1.5ml,每日量2-4.5ml。如配成合劑,藏茄酊60ml加水至1000ml。每次10-15ml,每日2-3次內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2、治瘡癤癰疽,無名腫毒,唐古特莨菪適量。研細末,調適量凡士林製成軟膏,外敷患處。(《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
3、治治外傷出血,骨折,(七釐散)根研末撒佈傷口或開水調敷患處。(《雲南中草藥》)
附註
~山莨菪中毒時可見:口渴,咽喉灼熱,吞嚥困難,面板乾熱潮紅,瞳孔散大,視物模糊,興奮,煩躁不安,說胡話,脈搏速等症狀,甚至發生痙攣,呼吸中樞麻痺而死亡。解救方法:洗胃(用高錳酸鉀3.6克溶於9升水中,或用0.5%鞣酸溶液),或給予催吐劑(中毒早期,患者未能將毒物全部吐出之前進行);導瀉;服蛋清及活性炭;大量飲糖水或靜脈滴注葡萄糖液;皮下注射毛果芸香鹼0.01克,半小時一次,至口腔轉溼潤為止。對症治療;有煩躁或痙攣時可用鎮靜劑(如水合氯醛,巴比妥,氯硫二苯胺);如呼吸中樞抑制時可用呼吸興奮劑並保暖;必要時給氧或行人工呼吸。~~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秋、冬季採集,洗淨去外皮切片曬乾備用。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根圓柱形。商品多橫切成圓片,直徑6-10cm,有的縱切成不等長的塊片。表面黃褐色至灰棕色,粗糙,有不規則皺紋,皮孔明顯,橫向突起,皮部剝落後可見黃白色或淡棕黃色木部。橫切面皺縮不平,皮部薄,木部佔極大部分,有5-10或更多棕色同心環紋及放射狀裂隙。質較硬,折斷時有粉塵,斷面不平,黃白色,有縱向裂隙。氣微,味苦、澀。以條粗、色棕黃者為佳。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茄科山莨菪屬植物山莨菪。
形態特徵
山莨菪,又名樟柳,唐古特莨菪(《中國植物誌》),甘青賽莨菪(《青海省中草藥野外辨認手冊》)。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根肥大,長圓錐形,黃褐色。莖直立,多數叢生,稍有毛或無毛。單葉互生;葉柄粗壯;葉片長方卵形至窄橢圓形,長8-21釐米,寬4-13釐米,全緣,微波或有疏淺齒。夏季開花,花單生於葉腋,花梗粗壯,先端微彎;花萼廣鐘形,徑約3.5釐米,先端有5個稍不整齊淺裂片,脈網明顯;花冠鐘形,與萼略等長,紫紅棕色,先端有5個淺圓裂片;雄蕊5,著生花冠管基部,稍被長柔毛;子房上位,近球形,花柱長大,柱頭大,圓頭狀。蒴果包圍於膨大宿萼中,果梗粗壯,木質,徑達2毫米,宿萼長方鐘形,長約7釐米,徑約5釐米,先端有5個淺裂片,萼稜粗大凸起,脈網明顯,蓋裂,蓋部1室,下部2室。種子多數,棕褐色,扁圓形。
分佈區域
分佈於我國甘肅,青海等省。
生長環境
生長於高山疏林草叢中。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