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羊 - 中藥材

岩石羊,中药名。为茜草科植物短刺虎刺Damnacanthusgiganteus(Mak.)Nakai的根。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具有养血,止血,除湿,舒筋之功效。常用于体弱血虚,小儿疳积,肝脾肿大,月经不调,肠风下血,黄疸,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功效作用

功能

養血,止血,除溼,舒筋。

主治

體弱血虛,小兒疳積,肝脾腫大,月經不調,腸風下血,黃疸,風溼痺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入丸、散。

藥理作用

抗癌作用。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秋後採收,洗淨切片,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根為圓柱形。略彎曲,自然縊縮而呈念珠狀,直徑4-7mm。表面棕褐色,有不規則的縱皺紋。質堅脆,易折斷。斷面皮部淡紫色,木部細,黃白色,直徑約2mm;橫切面木部圓形,佔直徑30%。氣微,味微甘。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茜草科植物短刺虎刺。

形態特徵

具短刺灌木,罕小喬木,高0.5-2米,有時可達7.5米;根肉質、鏈珠狀;幼枝常具4稜,初時深綠色,疏被微毛,後變灰黃色,無毛,刺極短,長1-2毫米,通常僅見於頂節托葉腋,其餘節無刺,有時因刺宿存而大多數節具刺。葉革質,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4-14(-15)釐米,寬2-3(-5)釐米,幼時下面脈處被與幼枝相同短毛,成長後兩面無毛,幹後上面黑色、欖綠色或棕色,下面欖綠色或棕黃色,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圓,邊全緣,具反捲線;中脈在下面凸出,在上面凹陷,有時平或線狀凸出,側脈每邊5-7條,彎拱相連,在下面凸出,在上面不明顯,凹陷或平;葉柄長2-5毫米,初時下面被與幼枝相同的毛,後變無毛;托葉生葉柄間,初時上部二裂,後合生、加厚成三角形或半圓形,早落。花兩倆成對腋生於短總梗上,通常僅1對,有時2-4對;苞片小,鱗片狀;花梗長約2毫米;花萼鍾狀,長2-3毫米,初時外被與幼枝相同的毛,簷部4裂,裂齒三角形;花冠白色,革質,管狀漏斗形,長15-18毫米,外面無毛,內面自喉部至管上部密被柔毛,簷部4裂,裂片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3毫米;雄蕊4,著生於花冠喉部,花絲長2毫米,花葯長2毫米,基著,外露;子房4室,花柱外伸,頂部裂成4裂條。核果紅色,近球形,直徑5-8毫米,分核(1-)2-4,三稜形;種子近球形,角質。花期3-5月,果熟期11月至次年1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700m的山間密林中。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