虻蟲 - 中藥材

虻虫,中药名。为虻科虻属动物华虻Tabanus mandarinus Schiner及其属多种昆虫和黄虻属双斑黄虻Atylotus bivittateinus Takahasi的雌性全体。具有破血逐瘀,散积消癥的功效。主治癥瘕积聚、血瘀经闭、跌打损伤等。

功效作用

功能

破血逐瘀,散積消癥。

主治

1、主要用於癥瘕積聚、血瘀經閉、跌打損傷等。

2、西醫診為癌腫、肝硬化、經閉、軟組織損傷、骨折、外傷腫痛屬瘀血阻滯證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g;研末,0.3-0.6g;或入丸劑。外用:研末敷或調搽。

不良反應

1、虻蟲是有毒昆蟲,其雌蟲刺咬人畜吸血,引起傷口劇痛,出現紅腫或突起斑點,水泡、奇癢等中毒反應,被刺咬處有流血不止現象,為有毒昆蟲。

2、古代本草和近代文獻認為虻蟲藥性峻猛,有毒或小毒。但中藥虻蟲致中毒的報道甚少,目前認為,為安全起見仍應掌握適應證與禁忌證,嚴格控制用量,未經炮製不得內服。

注意事項

虻蟲破血逐瘀消癥,氣血虛甚、形質瘦損及孕婦忌用。不宜多用久用。

化學成分

含蛋白質、氨基酸、膽固醇及鈣、鎂、磷、鐵、鈷、銅、錳、鍶、鋅鋁等24種無機元素。

藥理作用

1、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虻蟲能增強心臟的收縮幅度,增加血流量,抗心肌缺血。

2、對血液系統的影響:虻蟲水提物在體外有較弱的抗凝血酶作用,體外和體內均有活化纖溶系統的作用,能顯著延長出血時間,減少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明顯抑制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全血黏度比和血漿黏度比,降低紅細胞壓積,改善血液流變學。

3、此外,虻蟲尚有抗炎、鎮痛、興奮子宮等作用。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成無己雲,苦走血,血結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蓄血用虻蟲,乃肝經血分藥也,古方多用,今人稀使。

2、《本草經疏》:蜚虻,其用大略與V蟲相似,而此則苦勝,苦能洩結,性善齧牛、馬諸畜血,味應有鹹,鹹能走血。故主積聚症瘕一切血結為病,如《經》所言也。苦寒又能洩三焦火邪迫血上壅,閉塞咽喉,故主喉痺結塞也。今人以其有毒多不用,然仲景抵當湯、丸,大黃蟄蟲丸中鹹入之,以其散臟腑宿血結積有效也。

3、《本經逢原》:虻蟲,《本經》治症瘕寒熱,是因症瘕而發寒熱,與蜣螂治腹脹寒熱不殊。仲景抵當湯、丸,水蛭、虻蟲雖當並用,二物之純險懸殊。其治經閉,用四物加蜚虻作丸服,以破瘀而不傷血也。苦走血,血結不行者,以苦攻之,其性雖緩,亦能墮胎。

4、《藥徵續編》:按用虻蟲之方,曰破積血,曰下血,曰畜血,曰有久瘀血,曰有瘀血,曰婦人經水不利下,曰為有血,曰當下血,曰瘀熱在裡,曰如狂,曰喜忘,是皆為血證諦也。然不謂一身瘀血也,但少腹有瘀血者,此物能下之,故少腹滿,或曰少腹滿,不問有瘀血否,是所以為其證也。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水蛭(熬)、虻蟲(去翅、足)各三十個,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洗)。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升,不下,更服。(《傷寒論》抵當湯)

2、治月經不行,或產後惡露臍腹作痛:熟地黃四兩,虻蟲(去頭、翅,炒)、水蛭(糯米同炒黃,去糯米)、桃仁(去皮、尖)各五十枚。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空心,溫酒下。(《婦人良方》地黃通經丸)

3、治腕折瘀血:虻蟲二十枚,牡丹一兩。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血化為水。(《千金方》)

4、治腫毒:虻蟲、松香等分。為末,置膏藥中貼患部。(《現代實用中藥》)

相關配伍

1、虻蟲配水蛭:虻蟲苦洩性烈,長於破血逐瘀,通利血脈;水蛭作用較虻蟲緩和而持久,長於破血逐瘀、消堅散積。兩藥伍用,具有很強的蝕死血、祛惡血之功,並可使藥力發揮既迅速而又持久。適用於癥瘕痞塊、血瘀閉經、跌打損傷、筋傷骨折等瘀血重證而體質不虛者。

2、虻蟲配牡丹皮:虻蟲有散瘀療傷,消腫止痛之功;牡丹皮有涼血活血,祛瘀止痛之功。兩藥伍用,增強活血祛瘀止痛之力。適用於跌打損傷,瘀滯腫痛者。

鑑別用藥

水蛭與虻蟲:兩藥皆為蟲類藥,藥力峻猛,均有破血逐瘀消癥之功,均可用治血滯經閉,癥瘕積聚,跌打損傷等瘀血重證,為破血消堅之良藥。然虻蟲性剛而猛,破血逐瘀消癥作用較為猛烈。水蛭作用較虻蟲緩和而持久,臨床應用較廣,為婦科逐瘀通經、內科破血消癥、外傷科活血消腫的要藥。

相關藥品

化癥回生片。

相關方劑

地黃通經丸(《雞峰普濟方》)。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7-10月捕捉,捕後用沸水燙死,曬乾。

炮製方法

1、虻蟲:取原藥材,除去雜質。

2、炒虻蟲:取淨虻蟲置鍋內,用文火加熱,微炒,取出放涼。

3、米炒虻蟲:取淨虻蟲與米置鍋內,用文火加熱,拌炒至米呈深黃色為度。取出篩去米粒,攤涼。每虻蟲100kg,用米20kg。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華虻:乾燥的蟲體呈長橢圓形,長1.3-1.7cm,寬5-10mm。頭部呈黑褐色,複眼大多已經脫落;胸部黑褐色,背面呈殼狀而光亮,翅長超過尾部,胸部下面突出,灰色,有5條明顯黑灰縱帶,具足3對,多碎斷。腹部棕黃色,有明顯的白斑,有6個體節。質松而脆。氣臭,味苦、鹹。

雙斑黃虻:黃綠色,眼大型,中央有1條細橫的黑色帶;翅透明,翅脈黃色;腹部暗灰黃色,有較多的金黃色毛茸及少數黑色毛茸。

飲片性狀

1、虻蟲:略呈橢圓形。頭部呈黑棕色而有光澤,有突出的兩眼及長形的吸吻,背部黑棕色,有光澤,腹部黃褐色,有橫紋節。質脆,易破碎。有臭氣,味苦、鹹。

2、炒虻蟲、米炒虻:蟲形如虻蟲,表面色澤加深。

動物學資訊

動物屬種

虻科虻屬動物華虻及其同屬多種昆蟲和黃虻屬雙斑黃虻。

形態特徵

1、華虻:雌蟲體長16-18mm,灰黑色。前額黃灰色,基胛近卵圓形,黃棕色。觸角第1環節基部棕紅色,有明顯銳有突起,翅透明,翅脈棕色。胸部背板灰色,有5條明顯黑灰縱帶。腹部圓鈍形,有明顯的白斑。雄蟲與雌蟲相似,較雌蟲稍大,僅腹部呈圓錐形。

2、雙斑黃虻,雌蟲體長13-17mm,黃綠色。眼大型,中部有一條細窄的黑色橫帶。前額黃色或略帶淡灰色。觸角橙黃色,第3節有明顯鈍角突。翅透明,翅脈黃色。腹部暗黃灰色,多金黃色毛及少數黑毛。背板兩側具大塊黃色斑,腹板灰色。雄蟲與雌蟲相似,但體較小。

分佈區域

1、華虻: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2、雙斑黃虻:廣泛分佈於東北、華北及華東各地。

道地產區

各地均有,以畜牧區最多。主產於廣西、四川、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等地。

生長環境

1、華虻:雌蟲吸食牛、馬等動物血液,雄蟲不吸血,吸食植物汁液。常居於草叢及樹林中性喜陽光,多在白晝活動。

2、雙斑黃虻:成蟲白日活動,喜強烈陽光。雌蟲吸食牲畜的血液。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