鮐魚 - 中藥材

鲐鱼,中药名。为鲭科动物鲐鱼Pneumatophorusjaponicus(Houttuyn).的肉。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具有滋补强壮之功效。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痨,神经衰弱。

功效作用

功能

滋補強壯。

主治

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肺癆,神經衰弱。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100-200g。

相關論述

《中國藥用海洋生物》:“滋補強壯。用於慢性胃腸道疾病,肺癆虛損,神經衰弱。”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消化不良:鮐魚肉適量,燉服,連服數次。

2、治肺結核、神經衰弱:鮐魚肉100-200g,清燉,常服。(1-2方出自《海味營養與藥用指南》)

附註

與本品功用相似的同屬動物尚有狹頭鮐Pneumatophorustapeinocephalua(Bleeker)又名:圓鮐、胡麻鮐。分佈於黃海、東海。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常年均可捕撈,去除內臟,洗淨鮮用。

植物學資訊

生長環境

為遠洋暖水性中上層魚類。食性廣,可食橈足類、蝦類、頭足類及小魚等。生殖期4-7月,分批產卵,懷卵量50萬-180萬粒,卵浮性,徑0.95-1.25mm,有油球1個。產卵後魚群分散索餌,入秋後自南而北向外海迴游越冬。

動物學資訊

動物屬種

鯖科動物鮐魚

形態特徵

鮐魚又名:花身滾、花身魚。體紋錘形,較壯稍側扁,一般長35-40cm,大者達60cm。頭中大,圓錐形。吻稍尖。眼大,上側位,脂眼瞼發達。口大,兩頜等長,各具一列細牙,犁、顎骨亦有牙。前鰓蓋骨及鰓蓋骨後緣均光滑。鰓孔大,鰓耙(13-15)+(26-28)。體被細小圓鱗,胸部鱗較大。側線完全,位偏背方。略呈波形,側線鱗205-235。背鰭Ⅸ,Ⅰ-10-11,兩背鰭相距較遠,鰭棘細弱,第2棘最長。臀鰭Ⅰ-11與第2背鰭同形,均較小,後方均各有5小鰭。胸鰭短小,三角形,腹鰭約與胸鰭等長。尾鰭深叉形,基部每側各有2條小隆起嵴。頭頂部黑色,體背青綠色。背側有深藍色不規則斑紋,腹部銀白色。背鰭、胸鰭、尾鰭均灰褐色。

分佈區域

我國沿海均有分佈。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