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

  疾病概述:

本病是由圓形或卵圓形孢子菌引起的毛囊炎症。成人多見,好發於胸背前。表現為毛囊性紅色丘疹、膿皰。分佈散在而對稱,常有刺癢。治療可引起硫化硒洗劑(商品名希爾生)、1%益康唑霜、2%咪康唑霜、3%克黴唑霜等。

  症狀體徵:

  主觀症狀有不同程度的瘙癢,常伴有灼熱和刺痛感。運動或洗澡後出汗,可加劇瘙癢。本病多見於中青年,平均發病年齡在30歲左右。男女均可發病,男多於女。亦有報告女多於男。本病好發於皮脂腺豐富的部位,如背上部、胸前、雙肩、頸部,少數見於前臂、小腿和麵部,腹部有時亦會發生。皮損呈瀰漫性或散在性,多呈對稱性。皮疹為圓頂狀毛囊紅色小丘疹,間有毛囊性小膿皰,可擠出粉狀物。周邊有紅暈。長期服用皮質類固醇或廣譜抗生素的病人易併發本病。本病往往併發花斑癬、面部痤瘡。常見於多汗症、油性面板、脂溢性皮炎的患者。

  診斷檢查:

根據臨床表現、直接鏡檢或真菌培養。

  (1)直接鏡檢:用柳葉刀片把整個毛囊丘疹削下,加10%koh溶液1滴,蓋上蓋玻片,微微加溫,壓成單層細胞。不染色,鏡下可見圓形或卵圓形帶厚壁的成堆孢子或香蕉狀菌絲。中央藍色反光,其周圍有一圈透亮區即為厚壁。有時可找到出芽的孢子。不染色的孢子很容易和脂肪滴混淆,脂肪滴是藍色均質反光,沒有厚壁。

  (2)染色法:在蓋玻片周邊放乳酸酚苯胺藍染色液1滴,讓其滲進片內。鏡下見糠秕馬拉色菌的厚壁透亮,胞質周圍染成較深的藍色,呈圈狀。中央較淡,有時可找到芽生孢子。脂肪滴不染色,不易混淆,直接鏡檢陽性率達60%。染色法陽性率達98%。

  (3)培養:糠秕馬拉色菌具嗜脂性,在含油的培養基中可培養出來。

  本病需要與尋常痤瘡、細菌性毛囊炎、面板念珠菌病、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毛囊蟲性毛囊炎相鑑別。嗜酸性膿胞性毛囊炎臨床表現與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相似,好發於男性青壯年。脂溢部位有毛囊性丘疹、膿皰性瘙癢,但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升高,最高可達40%以上,毛囊內的膿液含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及上皮細胞,皮質類固醇內服或外用有效。

  治療方案:

  此病侵犯毛囊,部位較深。外用一般抗真菌藥效果較差。含有滲透劑的外用抗真菌藥療效顯著,但易反覆發作。

  (1)2%酮康唑香波洗澡,每天1次,在患部擦至發泡後,停留5分鐘,清水衝乾淨。與其它藥聯合應用可有協同作用。

  (2)聯苯苄唑酊或霜,外用。本品含滲透劑氮酮,滲透性高,療效好。

  (3)酮康唑。200mg,每天1次,飯後服。15~30d可治癒。療效各地報告不一。本品可損害肝功能,久服要定期檢查肝功能。

  (4)伊曲康唑。400 mg,每天1次,飯後服。每月服1周,間歇衝擊2個月。本品有良好的“藥物後效應”,故每月服1周,停藥3周仍有治療效果。副作用少,但價格較貴,且停藥後有復發。

  (5)氟康唑。50mg,每日1次,飯後服,連服7~14d,或150mg每週服1~2次,共4次,常有較好的效果。無副作用,但價格較昂貴。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