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翁 - 中藥材

白头翁,中药名。为毛茛科白头翁属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Bge.)Regel的干燥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主治热毒血痢,疮痈肿毒。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主治

1、熱毒血痢:本品苦寒降洩,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尤善於清胃腸溼熱及血分熱毒,故為治熱毒血痢之良藥。

2、瘡癰腫毒:本品苦寒,主入陽明,有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治療痄腮、瘰癧、瘡癰腫痛等證。

3、本品若與秦皮等配伍,煎湯外洗,又可治療陰癢帶下。此外尚可用於血熱出血以及溫瘧發熱煩躁。

4、西醫診為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潰瘍性結腸炎、急慢性腸炎、化膿性面板病等屬於熱毒壅滯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9-15g,鮮品15-30g。外用:適量。

不良反應

鮮白頭翁全草搗爛後因原白頭翁素逸出而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對面板黏膜具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接觸眼部可引起流淚;吸入可引起噴嚏、咳嗽;內服可引起流涎、胃腸炎症、嘔吐、腹痛、腎炎、血尿及心衰,並可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乾燥久貯者區域性刺激作用大為降低,故一般宜用幹品或入煎劑使用。

注意事項

虛寒瀉痢忌服。

化學成分

本品主要含皂苷,水解產生三萜皂苷、葡萄糖、鼠李糖等,並含白頭翁素、2,3-羥基白樺酸、胡蘿蔔素等。

藥理作用

白頭翁鮮汁、煎劑、乙醇提取物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枯草桿菌、傷寒桿菌、沙門氏桿菌以及一些面板真菌等,均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本品煎劑及所含皂苷有明顯的抗阿米巴原蟲作用。本品對陰道滴蟲有明顯的殺滅作用;對流感病毒也有輕度抑制作用。另外,尚具有一定的鎮靜、鎮痛及抗驚厥作用,其地上部分具有強心作用。

相關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溫瘧狂易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療金瘡。”

2、《藥性論》:“止腹痛及赤毒痢,治齒痛,主項下瘰癧。”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熱痢腹痛,裡急後重,下痢膿血,可單用,或配伍黃連、黃柏、秦皮同用,如白頭翁湯(《傷寒論》);若為赤痢下血,日久不愈,腹內冷痛,則以本品與阿膠、乾薑、赤石脂等藥同用,亦如白頭翁湯(《千金方》)。

2、治痄腮、瘰癧、瘡癰腫痛等證,與蒲公英、連翹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藥同用。

相關配伍

白頭翁配秦皮:白頭翁質輕氣清,其性下行,善解毒清熱,專於涼血止痢,主血分之病;秦皮苦寒,其性峻烈,善入大腸血分,清解大腸之熱,燥溼止痢。二藥配用,氣血同治,相輔相成。適用於溼熱壅滯於腸內,氣分血分皆傷之赤白下痢、疫痢腹痛、裡急後重等。

鑑別用藥

秦皮與白頭翁:兩藥均味苦而寒、歸大腸經,功能清熱解毒、止痢,治熱毒或溼熱瀉痢。但秦皮味澀兼歸肝經,長於清熱燥溼,又能收澀止帶,清肝明目,故善治溼熱帶下赤白、肝火目赤翳障。白頭翁苦寒降洩,尤善於清胃腸溼熱和血分熱毒,既為治熱毒血痢之良藥,又為治阿米巴痢之要藥,還能治陰癢(滴蟲性陰道炎)、瘧疾。

相關藥品

痢炎寧片、白蒲黃片、抗骨髓炎片。

相關方劑

白頭翁湯(《傷寒論》)、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金匱要略》)、白頭翁丸(《聖濟總錄》)、白頭翁散(《聖惠方》)。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春、秋二季採挖除去莖葉、泥沙保留根頭部白色茸毛,乾燥。

炮製方法

1、白頭翁: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2、白頭翁炭:取白頭翁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呈黑色,內呈黑褐色為度,噴灑涼水適量,滅盡火星,取出,放涼。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置通風乾燥處。

藥材鑑別

鑑別

1、本品粉末灰棕色。韌皮纖維梭形或紡錘形,長100-390μm,直徑16-42μm,壁木化。非腺毛單細胞,直徑13-33μm,基部稍膨大,壁大多木化,有的可見螺狀或雙螺狀紋理。具緣紋孔導管、網紋導管及螺紋導管,直徑10-72μm。

2、取本品1g,研細,加甲醇1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白頭翁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正丁醇-醋酸-水(4:1:2)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

根呈類圓柱形或圓錐形,稍扭曲,長6-20cm,直徑0.5-2cm。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規則縱皺紋或縱溝,皮部易脫落,露出黃色的木部,有的有網狀裂紋或裂隙,近根頭處常有朽狀凹洞。根頭部稍膨大,有白色絨毛,有的可見鞘狀葉柄殘基。質硬而脆,斷面皮部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木部淡黃色。氣微,味微苦澀。

飲片性狀

1、白頭翁:參見“藥材”項。

2、白頭翁炭:形如白頭翁,外表呈黑褐色,微有焦糊氣;味苦。

常見偽品

偽品:

祁州漏蘆:為菊科植物漏蘆RhaponticumuniflorumDC.的根。本品呈圓錐形或圓柱形,上面有少數莖基和具白毛的葉柄殘基,下端漸細略扭曲。一般長10-22cm,直徑1-4cm。表面黑褐色或暗棕褐色,粗糙,具明顯的縱溝及菱形網狀裂隙。質硬,折斷面不平坦,皮部深褐色,木部淡黃色,中央常有裂隙,裂隙處顯深棕色。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毛茛科白頭翁屬植物白頭翁。

形態特徵

植株高15-35cm。根狀莖粗0.8-1.5cm。基生葉4-5,通常在開花時剛剛生出,有長柄;葉片寬卵形,長4.5-14cm,寬6.5-16cm,三全裂,中全裂片有柄或近無柄,寬卵形,三深裂,中深裂片楔狀倒卵形,少有狹楔形或倒梯形,全緣或有齒,側深裂片不等二淺裂,側全裂片無柄或近無柄,不等三深裂,表面變無毛,背面有長柔毛;葉柄長7-15cm,有密長柔毛。花葶1(-2),有柔毛;苞片3,基部合生成長3-10mm的筒,三深裂,深裂片線形,不分裂或上部三淺裂,背面密被長柔毛;花梗長2.5-5.5cm,結果時長達23cm;花直立;萼片藍紫色,長圓狀卵形,長2.8-4.4cm,寬0.9-2cm,背面有密柔毛;雄蕊長約為萼片之半。聚合果直徑9-12cm;瘦果紡錘形,扁,長3.5-4mm,有長柔毛,宿存花柱長3.5-6.5cm,有向上斜展的長柔毛。4月至5月開花。

分佈區域

分佈於華北、東北及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四川、陝西、甘肅。

道地產區

主產于吉林、黑龍江、遼寧、河北、山東、陝西、山西、江西、河南、安徽、江蘇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平原或低山山坡草地,林緣或乾旱多石的坡地。

生長見習

喜涼爽乾燥氣候。耐寒,耐旱,不耐高溫。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生長最好,沖積土和粘壤土次之,而排水不良的低窪地不宜栽種。

繁殖方式

用種子和分株繁殖。

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生產上主要採用種子育苗移栽。種子的採收東北一般在6月上旬,當有60%的種子黃化成熟時即可採收。種子採收過早,成熟度達不到,出芽不壯;採收過晚,種子就會由自身的羽毛帶著隨風飛散。採收回來的種子放在籮筐裡在陽光下晾曬,上面覆蓋紗窗網,以免種子隨風飛走。曬到98%以上的幹度時,放在鐵網篩上反覆揉搓,直到種子和羽毛都搓碎掉到鐵網下為止。白頭翁種子很小,一般1kg種子有50萬粒,播種適時、適當,出芽率可達80%以上。早春播種多在3-4月進行,條播,行距3.0-4.5cm,播後覆土,以蓋住種子為度。至第2年早春,越冬幼苗未萌芽前,按行、株距30cm×9cm進行移栽。

2、分株繁殖:在老株尚未萌發時連根挖起,分株栽植。

病蟲防治

1、根腐病:移栽前將種根用50%退菌特100倍液浸泡3-5分鐘後再栽植;或生長期的雨季應注意排水,以防止地內積水;或發病期用50%的託布津800倍液進行澆灌。

2、蚜蟲:在蚜蟲發生期用50%殺螟松1000-2000倍液或40%的樂果乳油1500-2000倍液噴殺,每週1次,直至無蚜蟲危害為止。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