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核 - 中藥材

枇杷核,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japonica(Thunb.)Lindl.的种子。分布于甘肃、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具有化痰止咳,疏肝行气、利水消肿之功效。常用于咳嗽痰多,疝气,水肿,瘰疬。

功效作用

功能

化痰止咳,疏肝行氣、利水消腫。

主治

用於咳嗽痰多,疝氣,水腫,瘰癧。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外用: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

內服不宜過量。過量內服宜中毒,甚則死亡。

相關論述

1、《綱目拾遺》:“治肝有餘諸症,氣實者可用。化痰。”

2、《本草再新》:“治疝氣,消水腫,利骨節;治瘰癧。”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咳嗽,枇杷核,曬乾,搗碎,約6g,煎湯,加少量糖,每日2次服用。(《浙江中醫雜誌》1958,(10):32]

2、治疝氣,水腫,枇杷核9-15g。水煎服。(《恩施中草藥手冊》)

3、治瘰癧,枇杷幹種子為末,調熱酒敷患處。(《福建中草藥》)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5-6月果實成熟時,鮮用,撿拾果核,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種子呈圓形或偏圓形,直徑1-1.5cm,表面棕褐色,有光澤。種皮紙質,子葉2片,外表為淡綠色或類白色,內面為白色,富油性。氣微香,味澀。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薔薇科植物枇杷。

形態特徵

常綠小喬木,高可達10米;小枝粗壯,黃褐色,密生鏽色或灰棕色絨毛。葉片革質,披針形、倒披針形、倒卵形或橢圓長圓形,長12-30釐米,寬3-9釐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漸狹成葉柄,上部邊緣有疏鋸齒,基部全緣,上面光亮,多皺,下面密生灰棕色絨毛,側脈11-21對;葉柄短或幾無柄,長6-10毫米,有灰棕色絨毛;托葉鑽形,長1-1.5釐米,先端急尖,有毛。圓錐花序頂生,長10-19釐米,具多花;總花梗和花梗密生鏽色絨毛;花梗長2-8毫米;苞片鑽形,長2-5毫米,密生鏽色絨毛;花直徑12-20毫米;萼筒淺杯狀,長4-5毫米,萼片三角卵形,長2-3毫米,先端急尖,萼筒及萼片外面有鏽色絨毛;花瓣白色,長圓形或卵形,長5-9毫米,寬4-6毫米,基部具爪,有鏽色絨毛;雄蕊20,遠短於花瓣,花絲基部擴充套件;花柱5,離生,柱頭頭狀,無毛,子房頂端有鏽色柔毛,5室,每室有2胚珠。果實球形或長圓形,直徑2-5釐米,黃色或桔黃色,外有鏽色柔毛,不久脫落;種子1-5,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1.5釐米,褐色,光亮,種皮紙質。花期10-12月,果期5-6月。

生長環境

產甘肅、陝西、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臺灣。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