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粑葉 - 中藥材
粽粑叶,中药名。为竹芋科植物柊叶PhryniumcapitatumWilld.的全草。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痢疾,吐血,衄血,血崩,口腔溃烂,音哑,小便不利。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主治
感冒發熱,痢疾,吐血,衄血,血崩,口腔潰爛,音啞,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鮮草搗爛取汁。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感冒發熱,痢疾,吐血,衄血,血崩,口腔潰爛,酒醉,小便不利,音啞。”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感冒高熱,痢疾:粽粑根莖15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2、治口腔潰爛,酒醉:粽粑葉柄15g,水煎服;或鮮全草搗爛取汁含漱或飲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3、治吐血,衄血,血崩:粽粑根莖15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4、治小便不利,音啞:粽粑葉9-15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春、夏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竹芋科植物柊葉。
形態特徵
株高1米,根莖塊狀。葉基生,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5-50釐米,寬10-22釐米,頂端短漸尖,基部急尖,兩面均無毛;葉柄長達60釐米;葉枕長3-7釐米,無毛。頭狀花序直徑5釐米,無柄,自葉鞘內生出;苞片長圓狀披針形,長2-3釐米,紫紅色,頂端初急尖,後呈纖維狀;每一苞片內有花3對,無柄;萼片線形,長近1釐米,被絹毛;花冠管較萼為短,紫堇色;裂片長圓狀倒卵形,深紅色;外輪退化雄蕊倒卵形,稍皺褶,淡紅色,內輪較短,淡黃色;子房被絹毛。果梨形,具3稜,長1釐米,栗色,光亮,外果皮質硬;種子3-2顆,具淺槽痕及小疣凸。花期:5-7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密林中陰溼處。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