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 中藥

白芍,中药饮片名。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成分

1、本品含有芍藥苷、牡丹酚芍藥花苷,還含芍藥內酯、苯甲酸等。此外,還含揮發油、脂肪油、樹脂糖、澱粉、粘液質、蛋白質和三萜類成分。2、2015年版《中國藥典》規定:含芍藥苷(C23H28O11)不得少於1.2%。

性狀

1、白芍:本品呈類圓形的薄片。表面淡棕紅色或類白色,平滑。切面類白色或微帶棕紅色,形成層環明顯,可見稍隆起的筋脈紋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酸。2、炒白芍:本品形如白芍片,表面微黃色或淡棕黃色,有的可見焦斑。氣微香。3、酒白芍:本品形如白芍片,表面微黃色或淡棕黃色,有的可見焦斑。微有酒香氣。

主要功效

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

適應病症

用於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脅痛,腹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

臨床應用及指南

1、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頸椎骨質增生症等。2、單味應用:金創血不止,痛:白芍藥一兩,熬令黃,杵令細為散。酒或米飲下二錢,並得。初三服,漸加。(《廣利方》)3、配伍應用:(1)白芍與熟地配伍,養血調經,用於月經不調。(2)白芍與延胡索配伍,行氣活血止痛,用於經行腹痛。(3)白芍與阿膠配伍,養血調經,收斂止血,用於崩漏。(4)白芍與桂枝配伍,調和營衛,斂陰止汗,用於外感風寒、表虛自汗、惡風。(5)白芍與牡蠣配伍,斂陰止汗。用於陰虛盜汗。(6)白芍與柴胡配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用於血虛肝鬱、脅肋疼痛。(7)白芍與甘草配伍,緩和肝脾,養血止痛,用於肝脾失和、脘腹攣急作痛及血虛引起的四肢拘攣作痛。(8)白芍與陳皮配伍,補脾瀉肝,用於腹痛洩瀉。(9)白芍與檳榔配伍,澀腸止痢,用於下痢腹痛。(10)白芍與代赭石配伍,平抑肝陽,用於肝陽上亢的頭痛眩暈。

藥性分析/方解

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本品主入肝經,“大滋其肝中之血”(《本草新編》),尤善調經,適用於血虛萎黃、月經不調。味酸能斂陰止汗,用於體虛多汗。養血斂陰,可使肝體得養,則能緩柔攣急之疼痛;使肝陰得斂,則能平抑亢奮之肝陽,適用於陰血不足、肝氣不和、筋脈失養所致之脅痛、腹痛、四肢攣痛,以及陰虛陽亢之頭痛眩暈。

規格

大片、中片、小片。

用法用量

煎服,5-15g;大劑量15-30g。

禁忌

1、白芍有顯著的酸收之性,斂陰止汗是其特長,對於外感表證初起,尤其是外感風寒實證少汗或無汗者,麻疹之毒透發不暢,疹出不透之時,宜宣散疏利,酸收不利於外邪祛除,故應忌用本品。2、白芍性微寒,酸斂陰柔,適用於陰血虧虛,肝陽上亢之證,對陽氣有平抑之效;對於陽氣虛衰,清陽不升,陰寒內盛之證者則不可單用。3、白芍有一定的潤腸通便之功,適用於血虛腸燥便秘,故中焦陽氣不足,脾虛便溏或洩瀉者不可單用。在複方之中,白芍用量也不可過大,恐有加重腹瀉的不良反應。4、白芍酸寒收斂,傷寒病在上焦之陽結、疹子忌用。5、《得配本草》:白芍“脾氣虛寒、下痢純血、產後三者禁用”。《本草衍義》:白芍“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

注意事項

1、白芍屬寒涼之品,故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脾胃虛寒、腎陽虛衰等證者不宜單味藥大量服用。婦女月經不調,證屬虛寒者,不宜單味藥大量服用;氣虛自汗,陽虛汗出者忌用。2、白芍有抑制中樞神經的作用,故昏迷患者忌用;嬰幼兒及老年患者不宜大量長期服用。3、產婦不宜單味藥大量服用。4、白芍反藜蘆,這是中藥配伍禁忌“十八反”中的內容之一。《本草經集註》:白芍“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小薊,反藜蘆。”5、白芍不宜與降血壓藥合用,以防出現直立性低血壓等;白芍不宜與強心苷類藥物合用,因可造成藥效累加,增加毒性;白芍不宜與肝素、華法林、阿司匹林等藥物合用,因可增加出血傾向;茶鹼可減弱白芍對腸管收縮的抑制作用,故不宜同用。6、斂陰、平肝、治痢多生用,柔肝止痛多炒用;酒炒可減其寒性。凡肝陽上亢、虛風內動及血虛有熱者,以生白芍為佳;脾虛肝旺者,以炒白芍為佳;止血則宜炒炭用;和血緩急止痛,則酒炒效佳。

藥物相互作用

白芍配甘草:柔肝止痛,益陰養血。白芍酸苦而微寒,酸斂苦洩,性寒陰柔,能養血斂陰而洩肝柔肝;甘草甘平,有補中益氣,緩急止痛之功。二藥合用,同歸脾經,酸甘化陰,肝脾同治,有益陰養血,柔肝止痛之功。(《新編中藥藥對大全》)

藥理作用

白芍水煎劑給小鼠喂飼腹腔巨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均較對照組有明顯提高。白芍能促進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白芍水煎劑可拮抗環磷醯胺對小鼠外周T淋巴細胞的抑制作用,使之恢復正常水平,表明白芍可使處於低下狀態的細胞免疫功能恢復正常。白芍提取物對大鼠蛋清性急性炎症水腫有明顯抑制作用,對棉球肉芽腫有抑制增生作用。白芍對醋酸引起的扭體反應有明顯的鎮痛效果,與甘草的甲醇複合物合用,二者對醋酸扭體反應有協同鎮痛作用。芍藥中的主要成分芍藥苷具有較好的解痙作用。

毒理作用

1、急性毒性實驗:芍藥的甲醇提取物6g/kg腹腔注射,大鼠和小鼠自發運動抑制、豎毛、下痢、呼吸抑制後大鼠半數死亡,小鼠在2d內全部死亡。灌胃給藥未見異常。芍藥苷小鼠靜脈注射的LD50為3.53g/kg,腹腔注射為9.53g/kg,灌胃不死。白芍總苷小鼠和大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別為125mg/kg和301mg/kg。另報道小鼠靜脈和腹腔注射的LD50分別為159mg/kg和230mg/kg,灌胃>2500mg/kg,無明顯中毒症狀,也無死亡。2、亞急性毒性實驗:給大鼠灌胃芍藥甲醇提取物每日1.5g/kg和3.0g/kg,連續21d。低劑量組可見尿蛋白升高。高劑量組體重明顯減輕,血液中紅細胞、血紅蛋白、血細胞比容均顯著下降,平均紅細胞體積和紅細胞分佈幅有顯著增加,提示可能為巨紅細胞性貧血,兩劑量組脾臟均腫大,其增重與劑量有關,可見脾竇擴張和充血。肺重量也顯著增加。

貯藏方法

置乾燥處,防蛀。

附註

1、用藥甄別:白芍與赤芍。《神農本草經》不分,通稱芍藥,唐末宋初始將二者區分。二者雖同出一物而性微寒,但前人謂“白補赤瀉,白收赤散”,一語而道破二者的主要區別。一般認為,在功效方面,白芍長於養血調經,斂陰止汗,平抑肝陽;赤芍則長於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清洩肝火。在應用方面,白芍主治血虛陰虧,肝陽偏亢諸證;赤芍主治血熱、血瘀、肝火所致諸證。又白芍、赤芍皆能止痛,均可用治疼痛的病證。但白芍長於養血柔肝,緩急止痛,主治肝陰不足,血虛肝旺,肝氣不舒所致的脅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攣作痛;而赤芍則長於活血祛瘀止痛,主治血滯諸痛證,因能清熱涼血,故血熱瘀滯者尤為適宜。2、藥代動力學:(1)大鼠白芍水煎劑灌服後血漿可檢測到芍藥苷、芍藥內酯苷、沒食子酸等,其中芍藥苷含量最高,其生物利用度為3.12%,Tmax為102分鐘,Cmax為9.93mg/L。大鼠靜脈注射芍藥苷後,血藥濃度-時間曲線符合二室模型,藥動學引數為t1/2α為2.6分鐘,t1/2β為27.4分鐘。(2)芍藥苷和芍藥內酯苷在各組織中均能測到,其中小腸、胃、大腸及腎、脾、肝中濃度較高,容易在胃腸蓄積;芍藥苷靜注後迅速以原型出現於尿中,前20分鐘和7小時尿中累積排洩量分別佔靜注量的36.85%和79.33%,7小時膽汁中累積排洩量佔靜注量的3.77%。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