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英 - 中藥材

陆英,中药名。为忍冬科植物陆英SambucuschinensisLindl.的茎叶。具有祛风,利湿,舒筋,活血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腰腿痛,水肿,黄疸,跌打损伤,产后恶露不行,风疹瘙痒,丹毒,疮肿。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利溼,舒筋,活血。

主治

風溼痺痛,腰腿痛,水腫,黃疸,跌打損傷,產後惡露不行,風疹瘙癢,丹毒,瘡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60-12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

孕婦禁服。

化學成分

陸英全草含黃酮類、酚性成分、鞣質、糖類、綠原酸,種子含氰甙類。

藥理作用

鎮痛作用:陸英煎劑具有明顯的鎮痛作用,無耐受及成癮等缺點。採用間隔給藥測定小鼠死亡率的方法,推算陸英毒性成分體內半衰期t1/2為6.9h;用小鼠熱板法測定不同時間的痛閾,推算陸英鎮痛藥效成分體內半衰期t1/2為3.9h。

毒理作用

陸英水煎濃縮液,小鼠灌胃給藥,最大耐受量500g/kg,安全係數為成人臨床用量的100倍(人用藥量以5g/kg計算)。小鼠灌胃給藥LD50為820g/kg(目測法),腹腔注射LD50為119g/kg(目測法)。動物死亡前普遍都有煩躁不安,甚至抽痙,肌肉震顫等症狀。病理切片檢查與對照組統計學處理無明顯差異。

相關論述

1、《本經》:“主骨間諸痺,四肢拘攣疼酸,膝寒痛,陰痿,短氣不足,腳腫。”

2、《別錄》:“主風瘙癮疹,身癢溼痺,可作浴湯。”

3、《藥性論》:“能捋風毒,腳氣上衝,心煩悶絕,主水氣虛腫。風瘙皮肌惡癢,煎取湯入少酒,可俗(浴)之。”

4、《福建藥物志》:“利水消腫,除溼止痛。治肝炎,痢疾,扁桃體炎;外傷出血,乳腺炎,骨折。”

5、《浙江藥用植物志》:“活血祛瘀,消腫止痛。治跌打損傷,燙傷,風溼痺痛,蕁麻疹。”

6、《天寶本草》:“洗痣、瘡,去毒。”

7、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發汗利尿。主治腎炎水腫,腳氣水腫。”

8、《青島中草藥手冊》:“舒筋活絡,祛風消腫。治跌打損傷,風溼性關節炎,急慢性腎炎。”

9、《全國中草藥彙編》:“利尿消腫,活血止痛。主治腎炎水腫,腰膝痠痛;外用治跌打腫痛。”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風溼性關節炎:順筋枝莖枝15-30g。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2、治偏枯冷痺,緩弱疼重,或腰痛攣腳重痺:蒴藿葉火燎,厚安席上,及熱眠上,冷復燎之。冬月取根,春取莖熬,臥之佳。其餘薄熨不及蒴藿蒸也。諸處風溼,亦用此法。(《千金要方》)

3、治卒患腫滿(曾有人忽腳趺腫,漸上至膝,足不得踐地,諸療不瘥):蒴藿莖葉埋熱灰中,令極熱,以薄腫上,冷又易。一日夜消盡。(《外臺》引《備急方》)

4、治腎炎水腫:陸英全草30-60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5、治打撲傷損及閃肭骨節:用接骨草葉搗爛罨患處。(《衛生易簡方》)

6、治骨折筋傷:順筋枝15g,當歸、白芍、川芎各9g,乳香1.5g。研末,煉蜜為丸,黃酒送服,每次6g;或用葉及嫩枝一把加山枝子15g,酒適量搗爛外敷。

7、治產後惡露不行:順筋枝莖或根30g。水煎服。(6-7方出自《青島中草藥手冊》)

8、治慢性支氣管炎:鮮陸英莖、葉120g。水煎3次,濃細,為1d量,分3次服,10d為療程。(《全國中草藥彙編》)

9、治風癮疹,百計不差:蒴藿莖葉五斤。細銼,以水五斗,煮至三鬥。去滓,看冷熱,洗浴。(《聖惠方》)

10、治小兒五色丹:搗蒴藿葉敷之。(《千金要方》)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收,切段鮮用或曬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瀝乾水,切段,乾燥。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莖具細縱稜,呈類圓柱形而粗壯,多分枝,直徑約1cm。表面灰色至灰黑色。幼枝有毛。質脆易斷,斷面可見淡棕色或白色髓部。羽狀複葉,小葉2-3對,互生或對生;小葉片紙質,易破碎,多皺縮,展平後呈狹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鈍圓,兩側不等,邊緣有細鋸齒。鮮葉片揉之有臭氣。氣微,味微苦。

以莖質嫩、葉多、色綠者為佳。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忍冬科接骨木屬陸英。

形態特徵

高大草本或半灌木,高達2m。基有稜條,髓部白色。奇數羽狀複葉對生;托葉小、線形或呈腺狀突起;小葉5-9,最上1對小葉片基部相互合生,有時還和頂生小葉相連,小葉片披針形,長5-15cm,寬2-4cm,先端長而漸尖,基部鈍圓,兩側常不對稱,邊緣具細鋸齒,近基部或中部以下邊緣常有1或數枚腺齒;小葉柄短。大型復傘房花序頂生;各級總梗和花梗無毛至多少有毛,具由不孕花變成的黃色杯狀腺體;苞片和小苞片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4-5mm;花小,萼筒杯狀,長約1.5mm,萼齒三角形,長約0.5mm;花冠輻狀,冠筒長約1mm,花冠裂片卵形,長約2mm,反曲;花葯黃色或紫色;子房3室,花柱極短,柱頭3裂。漿果紅色,近球形,直徑3-4mm;核2-3粒,卵形,長約2.5mm,表面有小疣狀突起。花期4-5月,果期8-9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河北、陝西、甘肅、青海、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道地產區

產於全國大部分地區。自產自銷。

生長環境

生於林下、溝邊或山坡草叢,也有栽種。

生長見習

喜陰溼環境,對土壤要求不嚴,房前、屋後、邊地、山坡等處均可栽種。

繁殖方式

主要用分根繁殖。

栽培技術

分根繁殖:2月中旬將地下根莖挖起,選粗壯(徑約5cm)帶芽者,剪成10-20cm長根段備用。按溝距24-33cm,溝深10cm開成橫溝,然後將根段橫向按在溝內,上蓋垃圾泥和焦泥灰,再覆土壓實。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