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兜竻心 - 中藥材

露兜竻心,中药名。为露兜树科植物露兜树Pandanus tectorius Sland的叶芽。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主治感冒发热,中暑,麻疹,发斑,丹毒,心烦尿赤,牙龈出血,阴囊湿疹,疮疡。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涼血,解毒。

主治

主要用於感冒發熱,中暑,麻疹,發斑,丹毒,心煩尿赤,牙齦出血,陰囊溼疹,瘡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8g。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相關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消風,散熱毒瘡,止血生肌,同白豆捶爛敷患處。

2、《本草求原》:涼血,止血,生肌,散熱毒。治麻疹、斑、丹、惡瘡。

3、《廣西民族藥簡編》:治感冒發熱或不明原因的發燒。

4、《福建藥物志》:清熱利溼。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清心退熱,止煩躁:路兜竻心30g,赤小豆30g,燈心草3扎,竹捲心15條。水煎服。(《陸川本草》)

2、治潰瘡有腐骨:(路兜竻)薳搗爛敷患處,即能拔出之。((嶺南採藥錄))

3、治陰囊溼疹,皮炎:(露兜簕)葉適量。水煎燻洗。(《廣西本草選編》)

4、治疝氣:露兜樹嫩葉基部(剝後如符)30g,豬瘦肉30g或豬膀胱1個。煮服。(《福建藥物志》)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春季採收,曬乾。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露兜樹科植物露兜樹。

形態特徵

常綠分枝灌木或小喬木,常具氣生根。葉簇生於枝頂,革質,帶狀,長約1.5m,寬3-5cm,頂端漸狹成一長尾尖,邊緣和背面中脈上有銳刺。雄花序由數個穗狀花序組成,穗狀花序無總花梗;佛焰苞長披針形,近白色,長12-26cm,寬1.5-4cm,先端尾尖;雄花芳香,雄蕊常為10餘枚,多可達25枚,著生於長達9mm的花絲束上,呈總狀排列;雌花序頭門面,單生於枝頂,圓球形;佛焰苞多數,乳白色,長15-30cm,寬1.4-2.5cm,邊緣具疏密相間的細鋸齒;心皮5-12枚合為1束,中下部聯合,上部分離,5-12室,每室有1粒胚珠。聚花果大,向下懸垂,由40-80個核果束組成,幼果綠色,成熟時橘紅色。花期8月,果期9-10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喜生於村旁、路邊、山谷、溪邊及濱海地區。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