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風溼病是怎樣認識?

  19世紀初,有些學者認識到風溼病分類學進展的緩慢。heberden曾寫道:“風溼病是各種痠痛和疼痛的統稱,雖然這些痠痛和疼痛可以由不同的原因引起,但卻沒有各自特定的名稱,而且往往與已有的特定名稱的其他疾病難以區別。”因此,許多學者開始研究各類風溼病的特徵,目的是彼此加以區分。他們透過對大量風溼病患者進行觀察、分析和總結,歸納出各自臨床特點的共同和不同之處,從而提出許多新的疾病名稱。但限於認識尚不夠深入,最初報道的病例常不能反映出疾病的獨特性。例如早在1831年和1856年,就已有人對強直性脊柱炎進行了描述,但直到19世紀末才與其他脊柱炎區別開來。

隨著病理學的進展,人們逐漸認識到風溼病為一全身性疾病,可累及身體各個部位。1927年至1934年期間,klinge在研究風溼熱的發病機制時發現有全身結締組織的病變。病理學家klemperer總結了自己對系統性紅斑狼瘡和硬皮病的經驗以及klinge的研究成果,認為這些疾病是全身膠原系統遭受損害的結果。他於1941年提出了“膠原病”的概念。由於風溼病的病變並不侷限於膠原組織,1952年ehrich建議將“膠原病”改名為“結締組織病”,這一病名曾被臨床學家和基礎學家廣為應用。然而結締組織病並不能包含風溼病的全部,所以當今的臨床學家多主張仍使用風溼病這一名稱。

近30年來,由於生物化學、免疫學、免疫組織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的快速進展,風溼病的研究領域也大為擴大和深入。1950年左右,類風溼因子(1948)、狼瘡細胞(1948)、抗核抗體(1950)陸續被發現以及潑尼松和其他免疫抑制劑應用於臨床治療(1950),一系列重大進展使風溼病學有了一個飛躍發展,使風溼病的研究進入到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嶄新階段。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