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肝 - 中藥材

蟾蜍肝,中药材名。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Cantor或黑眶蟾蜍B.melanostictusSchneider的肝脏。具有解毒散结,拔疔消肿的功效。主治痈疽,疔毒,疮肿,蛇咬伤,麻疹。

功效作用

功能

解毒散結,拔疔消腫。

主治

癰疽,疔毒,瘡腫,蛇咬傷,麻疹。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爛敷。內服:煎湯,1-2個。

相關論述

1、《醫林纂要·藥性》:“治癰疽疔毒,取其肝敷之,數易亦愈。”

2、《得配本草》:“專治蛇螫,人牙入肉中,痛不可忍,敷之立出。”

3、《隨息居飲食譜》:“凡小兒瘡家疫癘,並宜食之,其肝尤良。”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疔瘡:蟾蜍肝1具,丁香6g,硃砂6g。共研末,敷於患處。(江西《草藥手冊》)

2、治蛇咬傷:鮮癩蛤蟆肝,搗爛外敷傷口處。(《青島中草藥手冊》)

3、治麻疹出不透,或遲遲不能出齊,出後很快消失,發熱不退或增高:癩蛤蟆肝1-2個。水煎服,1-2次即可。(贛州《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彙編》)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季捕捉,剖腹取肝,洗淨,鮮用或冷藏。

植物學資訊

生長環境

1、中華大蟾蜍:生活在泥土中或棲居在石下或草間,夜出覓食。2、黑眶蟾蜍:棲息於潮溼草叢,夜間或雨後常見。捕食多種有害昆蟲和其他小動物。

動物學資訊

動物屬種

蟾蜍科蟾蜍屬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

形態特徵

1、中華大蟾蜍:體長一般在10cm以上,體粗壯,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吻稜顯著;鼻孔近吻端;眼間距大於鼻間距;鼓膜明顯,無犁骨齒,上下頜亦無齒。前肢長而粗粗壯,指、趾略扁,指側微有緣膜而無蹼,指長順序3、1、4、2,指關節下瘤多成對,掌突2,外側者大。後肢粗壯而短,脛跗關節前達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側有緣膜,蹼尚發達,內蹠變形長而大,外蹠突小而圓。面板極粗糙,頭頂部較平滑,兩側有大而長的耳後腺,其餘部分滿布大小不等的圓形瘰疣,排列較規則的為頭後之瘰疣,斜行排列幾與耳後腺平行。此外,沿體側之瘰疣排列亦較規則,脛部之瘰疣更大,個別標本有不明顯之跗褶,腹面面板不光滑,有小疣。顏色變異頗大,生殖季節雄性背面多為黑綠色,體側有淺色的斑紋;雌性背面色較淺,瘰疣乳黃色,有時自眼後沿體側有斜行之黑色縱斑,腹面乳黃色,有棕色或黑色細花紋。雄性個體較小,內側三指有黑色婚墊,無聲囊。2、黑眶蟾蜍:體長7-10cm,雄性略小;頭高,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吻稜明顯,鼻孔近吻端,眼間距大於鼻間距,鼓膜大,無犁骨齒,上下頜均無齒,舌後端無缺刻。頭部沿吻稜、眼眶上緣、鼓膜前緣及上下頜緣有十分明顯的黑色骨質稜或黑色線。頭頂部顯然下凹,面板與頭骨緊密相連。前肢細長;指、趾略扁,末端色黑;指長序為3、1、4、2;指關節下瘤多成對,外掌突大,內側者略小,均為棕色,後肢短,脛跗關節前達肩後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足短於脛;趾側有緣膜,相連成半蹼,關節下瘤不明顯;內蹠突略大於外蹠突。面板極粗糙,除頭頂部無疣外,其餘佈滿大小不等之圓形疣粒,疣粒上有黑點或刺;頭兩側為長圓形之耳腺;近脊中線由頭後至臀部有2縱行排列較規則的大疣粒。體大的黑眶蟾蜍腹面滿布小棘。生活時體色變異較大,一般為黃棕色略具棕紅色斑紋。雄性第1、2指基部內側有黑色婚墊,有單嚥下內聲囊。

分佈區域

1、中華大蟾蜍:分佈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等地。2、黑眶蟾蜍: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人工製造

1、生活習性:喜隱蔽於泥穴中、潮溼石下、草叢內、水溝邊。面板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潛伏隱蔽,夜晚及黃昏出來活動。成年蟾蜍多叢集在水底泥沙內或陸地潮溼土壤下越冬。停止進食,以體內貯存的肝糖來維持最低的新陳代謝,到翌年氣溫回升到10-20℃時,才結束冬眠。夜間捕食、活動,以甲蟲,蛾類,蝸牛,蠅蛆等為食。人工飼養繁殖比其他蛙類容易。2、繁殖技術:蟾蜍種源可從野外捕獲,也可以撈取卵塊或蝌蚪進行飼養。每年春末夏初,5-8月份為蟾蜍的產卵季節。在氣溫升至6-8℃時,蟾蜍即開始雌雄抱對,人工養殖時雌雄比例以3∶1為宜,受精率可達90%以上。溫度在16℃時便可產卵。每次產卵量大約在5000枚左右。一般呈雙行排列在管狀膠質卵帶內,卵帶可長達幾米,纏繞在水生植物上。人工孵化時水溫應控制在10-30℃之間,以18-24℃為宜。並隨時注意調節水溫。若遇寒流或暴雨天氣,可用塑膠薄膜覆蓋。經過3-4d即可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常成群向一個方向遊動。3、飼養管理:建立蟾蜍飼養場要靠近水源,四周有草,可利用池塘、水溝或田埂作為飼養池。場地四周應築圍牆,牆內留有草坪、菜地,以供蟾蜍棲息及活動。池中有水草生長,稀密適宜。另外,在棉田和稻田中也可以散養。蟾蜍的蝌蚪在孵出2-3d內開始吃食,先以卵膜為食,以後吃一些動植物碎屑、水中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蝌蚪的食物有腐殖質、豬牛糞、糠麩、蔬菜、嫩草、魚類及畜禽糞、生熟廢棄物等。蝌蚪變態成幼蛙後,即以活餌為食。可以培養蚯蚓、蠅蛆等各種昆蟲,也可以用誘蟲燈誘引各種昆蟲,供蟾蜍食用。蝌蚪池水深要保持在0.2-0.4m深,注意及時排水,水溫在16-28℃時為生長髮育最適溫度。隨著蝌蚪的生長變大,要注意及時分池,一般經過2個月後開始變態成幼蛙。幼蛙飼養要注意密度不宜過大,每1㎡放養30-50只為宜。要防止逃失和天敵侵害。在陽光強烈時,可以噴灑水以防面板乾燥。在秋末即要為蟾蜍準備好越冬場所,可以在飼養池的角落處堆放乾草使其越冬,北方寒冷可另建越冬溫室或越冬深水池,池水應比冰凍層大1倍為宜。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