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萁 - 中藥材

芒萁,中药材名。本品为蕨类里白科芒萁属植物芒萁Dicranopterisdichotoma(Thunb.)Bernh.以全草或根状茎入药。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功能主治为:清热利尿,化瘀,止血。用于鼻衄,肺热咳血,尿道炎,膀胱炎,小便不利,水肿,月经过多,血崩,白带;外用治创伤出血,跌打损伤,烧烫伤,骨折,蜈蚣咬伤。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尿,化瘀,止血。

主治

用於鼻衄,肺熱咳血,尿道炎,膀胱炎,小便不利,水腫,月經過多,血崩,白帶;外用治創傷出血,跌打損傷,燒燙傷,骨折,蜈蚣咬傷。

用法用量

根狀莖或莖心0.5~1兩,全草1~2兩;外用全草(或根狀莖或莖心)搗爛敷,或曬乾研粉敷患處。

植物學資訊

形態特徵

植株通常高45-90-(120)釐米。根狀莖橫走,粗約2毫米,密被暗鏽色長毛。葉遠生,柄長24-56釐米,粗1.5-2毫米,棕禾稈色,光滑,基部以上無毛;葉軸一至二(三)回二叉分枝,一回羽軸長約9釐米,被暗鏽色毛,漸變光滑,有時頂芽萌發,生出的一回羽軸,長6.5-17.5釐米,二回羽軸長3-5釐米;腋芽小,卵形,密被鏽黃色毛;芽苞長5-7毫米,卵形,邊緣具不規則裂片或粗牙齒,偶為全緣;各回分叉處兩側均各有一對托葉狀的羽片,平展,寬披針形,等大或不等,生於一回分叉處的長9.5-16.5釐米,寬3.5-5.2釐米,生於二回分叉處的較小,長4.4-11.5釐米,寬1.6-3.6釐米;末回羽片長16-23.5釐米,寬約4-5.5釐米,披針形或寬披針形,向頂端變狹,尾狀,基部上側變狹,篦齒狀深裂幾達羽軸;裂片平展,35-50對,線狀披針形,長1.5-2.9釐米,寬3-4毫米,頂鈍,常微凹,羽片基部上側的數對極短,三角形或三角狀長圓形,長4-10毫米,各裂片基部匯合,有尖狹的缺刻,全緣,具軟骨質的狹邊。側脈兩面隆起,明顯,斜展,每組有3-4(5)條並行小脈,直達葉緣。葉為紙質,上面黃綠色或綠色,沿羽軸被鏽色毛,後變無毛,下面灰白色,沿中脈及側脈疏被鏽色毛。孢子囊群圓形,一列,著生於基部上側或上下兩側小脈的彎弓處,由5-8個孢子囊組成。

分佈區域

產江蘇南部、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貴州、四川、西康、福建、臺灣、廣東、香港、廣西、雲南。日本、印度、越南都有分佈。

生長環境

生強酸性土的荒坡或林緣,在森林砍伐後或放荒後的坡地上常成優勢的中草群落。

生長見習

喜酸性土壤,生於林、果園、茶園、路埂。

繁殖方式

常以孢子繁殖。

栽培技術

以分株為主

病蟲防治

於春季新葉抽生前將帶有2~3片老葉的根莖切斷,栽植後,另成新株。穴內施以基肥,栽後充分澆水。待抽生新葉後,任其生長。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