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皮紫萁 - 中藥材

桂皮紫萁,中药名。为紫萁科植物分株紫萁OsmundacinnamomeaL.的根茎。分布于西南及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等地。具有清热解毒,止血,驱虫,利尿之功效。用于痄腮,流感,痢疾,鼻衄,崩漏,外伤出血,钩虫病,蛲虫病,小便不利。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止血,驅蟲,利尿。

主治

用於痄腮,流感,痢疾,鼻衄,崩漏,外傷出血,鉤蟲病,蟯蟲病,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或炒炭研末,每次3g,每日2-3次。外用:適量,研末調塗。

相關論述

《中國藥用孢子植物》:“用於流感、氣管炎、痢疾、功效性子宮出血與小便不利。”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流感:分株紫萁30g,大青葉15g。煎服。

2、治痢疾:分株紫萁30g,地錦草15g。煎服。

3、治鼻出血:桂皮紫萁炒炭研末,每服3g,每日2次。

4、治功效性子宮出血:分株紫萁30g,烏賊骨12g。研末,每服3g。(1-4方出自《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春、秋季採收,洗淨,除去鬚根及葉柄,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呈紡錘形或不規則的長球形,稍彎曲,長10-15cm。直徑4-8cm,表面棕褐色,密被斜生的葉柄殘基及鬚根。葉柄殘基呈扁圓柱形,兩邊具耳狀翅,翅易脫落;質堅硬,斷面呈新月形或扁圓形,可見馬蹄形維管束,在維管束的背面及兩側各有一群厚壁組織,耳狀翅中央的厚壁組織為點狀。氣微,味微澀。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紫萁科植物分株紫萁。

形態特徵

陸生蕨類,植株高50-100cm。根莖粗短或具粗肥圓柱形的主軸。葉叢生,二型;營養葉柄禾稈色,幹後淡棕色,長20-40cm;葉片二回羽狀深裂,長圓形或狹橢圓形,長35-60cm,寬12-24cm;羽片12-20對,近對生,無柄,基部有關節,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8-12cm,寬1.2-2.4cm;裂片12-14對,長圓形,長約1cm,寬約4-6mm,全緣,紙質,幼時有淡棕色絨毛;中脈明顯,側脈二叉分枝;孢子葉柄長24-40cm;葉片二回羽狀,長20-40cm,寬3-4cm;羽片12-14對,緊縮成線形,背面密被暗棕色的孢子囊。

分佈區域

分佈於西南及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福建、臺灣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沼澤地或潮溼山谷。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