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牽牛散 - 方劑
白牵牛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医宗金鉴》卷十六。主治膀胱蕴热,风热相乘,小儿阴囊肿兼四肢肿,二便不利者。
- 名称:白牵牛散
- 出处:《医宗金鉴》卷十六
- 主治:膀胱蕴热,风热相乘,小儿阴囊肿兼四肢肿,二便不利者
歌訣
白牽牛散草橘紅,白朮桑白皮木通;陰囊相兼四肢腫,能逐膀胱熱結塞。
組成
白牽牛(半生半熟)、甘草(炙)、橘紅、白朮(土炒)、桑白皮、木通各一錢(3g)。
用法用量
水煎服。
主治
膀胱蘊熱,風熱相乘,小兒陰囊腫兼四肢腫,二便不利者。
方義
牽牛子功專行水,峻下善走,入肺經兼通右腎命門瀉氣分溼熱,通下焦鬱遏,卓有殊功。伴桑白皮,木通自上導下,白朮、桔紅健脾利溼,炙草和緩中氣兼以減輕苦味,促使水化而正氣不傷。根據症狀有腎炎及脾虛導致腹水可能,藥力雖劇,但症非輕,是開鬼門、潔淨腑之法。
重要文獻摘要
《醫宗金鑑》:“囊腫及四肢俱腫,二便不利者,黔胱蘊熱,風熱相乘也,宜白牽牛散主之。”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