萆薢 - 中藥材

萆薢,中药名。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粉背薯蓣D.hypoglauca Palibin的干燥根茎。具有利湿去浊,祛风除痹的功效。主要用于膏淋,白浊,风湿痹痛,遗精,湿热疮毒,湿疹等。

功效作用

功能

利溼去濁,祛風除痺。

主治

1、主要用於膏淋,白濁,風溼痺痛,遺精,溼熱瘡毒,溼疹等。

2、西醫診為精囊炎、泌尿系感染、風溼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乳糜尿、接觸性皮炎屬於溼盛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

禁忌

1、中藥配伍禁忌:畏大黃、柴胡、前胡、牡蠣;薏苡為使。

2、中西藥配伍禁忌:

(1)不宜與酸性較強的藥物合用,因皂苷極易水解失效。

(2)不宜與含金屬的鹽類藥物如硫酸亞鐵次碳酸鉍合用,因可形成沉澱。

3、飲食禁忌:忌牛肉、茗、醋。

注意事項

腎陰虧虛遺精滑洩者慎用。

化學成分

萆薢含薯蕷皂苷等多種甾體皂苷,總皂苷水解後生成薯蕷皂苷元等。此外,還含鞣質、澱粉、蛋白質等。

藥理作用

萆薢有抗菌、抗真菌、抗動脈粥樣硬化、雌激素樣作用。

毒理作用

薯蕷皂甙小鼠的LD50>300mg/kg。

相關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溼周痺,惡瘡不瘳,熱氣。

2、《本草綱目》:治白濁,莖中痛,痔瘻壞瘡。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膏淋,小便混濁,白如米泔,常與烏藥、益智仁、石菖蒲同用,如萆薢分清飲(《楊氏家藏方》)。

2、治婦女白帶屬溼盛者,與豬苓、白朮、澤瀉同用。

3、治腰膝痺痛,筋脈屈伸不利,若偏於寒溼者,可與附子、牛膝同用,如萆薢丸(《聖濟總錄》);屬溼熱者,則與黃柏、忍冬藤、防己等配伍用。

相關配伍

1、萆薢配益智仁:萆薢長於分清別濁;益智仁既能補腎固精縮尿,又能溫脾止瀉攝唾。二藥配用,萆薢以分利為主,益智仁以固澀為要,一利一澀,相互制約,共奏固下元、利小便、去溼濁之功。適用於腎虛而見小便頻數而少、渾濁不清、淋漓不暢,婦女帶下諸證。

2、萆薢配芡實:芡實味甘、澀,性平,甘味補脾,澀性收斂,功善祛溼止帶、健脾止瀉、固腎益精,以“斂”為主;萆薢味苦,性微寒,善走下焦,功善泌清濁、利水溼、祛風溼,以“利”為要。二藥配用,一斂一利,相互為用,共奏健脾固腎、分清泌濁之功。適用於腎病所致的蛋白尿。

3、萆薢配懷牛膝:萆薢長於祛風溼、止痺痛;懷牛膝長於補肝腎、強筋骨。二藥配用,扶正祛邪並施、相互為用,共奏補肝腎、強筋骨、止痺痛之功。適用於著痺之肢體重痛、腰膝痠軟。

4、萆薢配石菖蒲:萆薢味苦,性微寒,功善泌清濁、利水溼;石菖蒲芳香通寳而善除溼濁。二藥配用,其利尿化濁之功能加強。適用於溼濁不化之尿濁、尿頻。

5、萆薢配威靈仙:萆薢長於祛風利溼;威靈仙善於祛風溼、止痺痛、通經絡。二藥配用,其祛風除溼之功能加強。適用於行痺、著痺之關節腫痛,曲伸不利。

鑑別用藥

1、萆薢與萹蓄:兩藥同屬利水通淋藥,玓能利溼療瘡,用冾淋證以及面板溼疹溼瘡等。但萹蓄善清膀胱溼熱,用於熱淋血淋,淋漓澀痛,還能殺蟲止癢,用於蟲積腹痛,溼疹陰癢。萆薢以利溼分清去濁為長,善冾膏淋白濁,帶下過多,又能祛風通絡,除溼止痛,用治風溼痺痛,溼熱瘡毒。

2、萆薢與土茯苓:兩者功能相似,均以除溼見長,均歸肝、胃二經,對於溼盛之淋濁、溼熱瘡毒及風溼痺痛均可應用。但萆薢除溼分清降濁之功更佳,故尤其適用於溼盛之膏淋、帶下之證;土茯苓除溼又善解毒,故善治惡瘡,尤為梅毒之要劑,也用治汞中毒。

相關藥品

萆蘚分清丸。

相關方劑

萆蘚分清飲(《楊氏家藏方》)、萆蘚散(《普濟方》)。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9-12月挖取根莖,除去鬚根,去淨泥土,切片曬乾。

炮製方法

1、萆薢: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浸泡,潤透,切薄片,乾燥。

2、泔制萆薢:取原藥材,切6mm寬絲,用米泔水洗去泥沙,曬乾。

3、麩萆薢:取淨萆薢片置鍋內用麩炒微黃色。每萆薢100kg,用麩皮5-10kg。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根莖呈竹節狀,類圓柱形,有分枝,表面皺縮,常殘留有莖枯萎疤痕及未除盡的細長鬚根。商品多為不規則的薄片,大小不一,厚約0.5mm,邊緣不整齊,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切面黃白色或淡灰棕色,平坦,細膩,有粉性及不規則的黃色筋脈花紋(維管束),對光照視,極為顯著。質松,易折斷。氣微,味苦、微辛。

飲片性狀

1、萆薢:參見藥材性狀。

2、泔制萆薢:為不規則寬絲。

3、麩萆薢:形如萆薢,表面微黃色,偶有焦斑。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薯蕷科薯蕷屬植物粉背薯蕷。

形態特徵

多年生纏繞草質藤本。根莖橫生,姜塊狀,斷面薑黃色,表面生有許多鬚根。莖左旋,無毛,有時密被黃色柔毛。單葉互生;葉片三角狀心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邊緣波狀或近全緣,下面灰白色,沿葉脈及葉緣被黃白色硬毛,有些植株葉片邊緣呈半透明幹膜質,幹後黑色。雌雄異株。雄花序單生或2-3個簇生於葉腋;雄花無梗,在花序基部由2-3剁簇生,至頂部常單生;苞片卵狀披針形,小苞片卵形;花被碟形,先端6裂,裂片黃色,幹後黑色;雄蕊3枚,著生於花被管上,花絲較短,花開放後藥隔變寬,約為花葯的一半,呈短叉狀,退化雄蕊有時花絲狀,與3個發育雄蕊互生。雌花序穗狀;花全部單生,子房下位,柱頭3裂,退化雄蕊呈絲狀體。蒴果有3翅,兩端平截,先端與基部通常等寬,成熟後反曲下垂;種子2顆,著生於中軸中部,成熟時四周有薄膜狀翅。花期5-8月,果期6-10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臺灣等地。

道地產區

綿萆薢主產於浙江、福建;粉萆薢主產浙江、安徽、江西、湖南。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1300m的山腰陡坡、山谷緩坡或水溝邊陰處的混交林邊緣或疏林下。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