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蛤散 - 方劑
柏蛤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医学入门》卷八。具有清热燥湿之功效。主治下疳湿疮。
- 名称:柏蛤散
- 出处:《医学入门》卷八
- 功用:清热燥湿
- 主治:下疳湿疮
組成
黃柏(以瓷鋒割末),蛤粉末各等分。
用法用量
古代用法:摻瘡上。現代用法:溼瘡幹摻,幹瘡麻油調敷;1次3g,1日1次,摻於陰部患處。
功用
清熱燥溼。
主治
下疳溼瘡。
方義
溼熱浸漬,經久不化,而下注陰中,傷肌爍肉,故陰內生瘡焉。黃柏清熱燥溼以存陰,蛤粉利水益陰以解毒,務使腎水受益,則溼熱白化,而經府清和,陰瘡無不痊癒矣。瘡溼幹摻,瘡幹油調,蓋以經氣之乾溼為轉旋也。然熱勝則瘡幹,當以黃柏為君;溼勝則瘡爛,當以蛤粉為君。
使用注意
1、忌抓搔,以防感染,留下瘢痕。2、保持外陰清潔。
重要文獻摘要
1、《醫學入門》:“莖癢津出多脾軟。 莖中癢,出白津,多因脾土軟弱,不能滋生金水,以致肝經血虛火燥,宜補中益氣湯,與清心蓮子飲間服,蓋脾胃為肝腎之源,心實主之。外治:溼陰瘡,柏蛤散、銅綠散;妒精瘡,津調散、蘆腦散;陰蝕瘡,鳳衣散;下疳瘡,旱螺散;玉莖破裂腫痛者,鵝管散;爛臭成瘻者,截疳散,或用洗藥;腎莖上生瘡,久不合口者,用經布燒灰,蜜調塗上即愈。有陰毛間生蟲作癢者,搗桃仁泥塗之。”2、《郭振球婦科證治新詮》:“陰瘡溼爛,可用濟陰摻藥方,方即黃丹、枯礬、萹蓄、藁本、蛇床子、荊芥、白蛇皮、硫黃為末幹摻;或藥溶蔥礬湯洗拭,再摻之。亦可用柏蛤散,即黃柏、蛤粉研為細末。溼瘡幹摻;幹瘡麻油調敷。務使溼化風消,則經府清和,陰瘡無不痊癒。”3、《近代中醫未刊本精選 第11冊 婦科》:“柏蛤散治下疳溼瘡 黃柏以瓷器鋒刮末 蛤粉各等分 上為末,摻上即愈。蓋黃柏去熱,蛤粉燥溼故也。若陰癢不可忍,則杏仁燒灰。乘熱搗末,絲帛裹納,日二易之,甚效。”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