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檳榔 - 中藥材

马槟榔,中药材名。为白花菜科植物马槟榔Capparis masaikai Levl.的种子。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主治伤寒热病,暑热口渴,咽喉肿痛,麻疹,恶疮肿毒。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生津止渴。

主治

傷寒熱病,暑熱口渴,咽喉腫痛,麻疹,惡瘡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生嚼1-2枚;或煎湯,3-6g。外用:搗敷。

注意事項

未婚未育女性慎久服,孕婦禁服。

化學成分

馬檳榔成熟種子中含有2種甜味蛋白,分別命名為馬檳榔甜蛋白(mabinlin)Ⅰ及Ⅱ。甜蛋白Ⅰ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1600,等電點為11.8;甜蛋白Ⅱ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0400,等電點為11.3。種子吸脹或浸泡水中並保溫一段時間,會產生一種苦味物質:(口惡)唑烷硫酮(oxazolidine-2-thione),它是由於種子中所含的2-羥乙基芥子油甙(2-hydroxyethylglucosi-nolate)酶解時所產生的,可將甜味掩蓋。

相關論述

1、《滇南本草》:清熱解煩渴。(子)治咽喉炎。

2、《品彙精要》:主催生,若難產臨死者用仁細嚼,井花水送下。生產繁者…久服則子宮冷,自然絕矣。

3、《續醫說》:下宿水,得解諸毒,細嚼可以塗惡瘡。

4、《綱目》:傷寒熱病,食數枚,冷水下。又治惡瘡腫毒內食一枚冷水下,外嚼塗之,即無所傷。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孕婦難產,氣滯血瘀難下馬檳榔二錢,當歸五錢,川芎三錢,車前子一錢。煎水服,有催生之效。體虛弱禁服。(《滇南本草》)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11-12月採收成熟果實,擊破硬殼,取出種子,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種子不規則扁圓形,直徑1-2cm。表面棕褐色,常有黑褐色果肉殘留,邊緣有鳥嘴狀突出,其凹人處可見類三角形的種臍;胚乳膜質,內表面及膜質胚乳表面均可見紫棕色彎月形的種脊斑痕。種仁黃白色,胚軸長,子葉摺疊,盤旋彎曲如蝸牛狀。氣微,味微澀、腥、甜。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白花菜科山柑屬植物馬檳榔。

形態特徵

灌木或攀援植物。枝略扁平,帶紅色,密被誘色短絨毛;刺粗壯,花枝上常無刺。葉柄粗壯,長12-21mm,被毛與技相同;葉片橢圖形或長圓形,有時橢圓狀披針形,長7-20cm,寬3.5-9cm,先端圓形或鈍形,有時急尖或漸尖,基部寬楔形,近革質,背面密被脫落較遲的誘色短絨毛;中脈稍寬闊,表面微凹,背面淡紫色,凸起。亞傘形花序腋生及在枝端再組成10-20cm長的圓錐花序,花序中常有不正常發育的小葉,各部均被鏽色短絨毛,亞傘形花序有花3-8朵,總花使長1-5cm;花白色或粉紅色;萼片長8-12mm,寬5-8mm,外面密被鏽色短絨毛,花瓣長12-15mm,兩面均被絨毛,上面2個較寬,長圓狀倒卵形,基部包著花盤,下面2個較狹,長圓形;雄蕊40-50;雌蕊柄長2-3mm;子房卵球形,表面有數條縱行的稜與溝。果球形或近橢圓形,長4-6cm,直徑4-5cm,成熟及幹後紫紅褐色,表面有4-8條縱行雞冠狀高3-6mm的肋稜,先端有數至15mm長的喙;花梗及雌蕊柄果時木化增粗,果皮硬革質,厚約5mm,紫紅色;種子數至10餘粒,長約1.8cm,寬約1.5cm,高約1cm,種皮紫紅褐色。花期5-6月,果期11-12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廣西、貴州、雲南。

生長環境

生於溝谷或山坡密林中。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