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拈痛湯 - 方劑

当归拈痛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医学启源》。为祛湿剂。具有利湿清热,疏风止痛之功效。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证见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属湿热内蕴而兼风湿表证者。

  • 名称:当归拈痛汤
  • 别名:拈痛汤
  • 出处:《医学启源》
  • 分类:祛湿剂-清热祛湿剂
  • 功用: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 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歌訣

當歸拈痛羌防升,豬澤茵陳芩葛人;二術苦參知母草,瘡瘍溼熱服皆應。

組成

羌活半兩(15g)、防風三錢(9g)、升麻一錢(3g)、葛根二錢(6g)、白朮一錢(3g)、蒼朮三錢(9g)、當歸身三錢(9g)、人參二錢(6g)、甘草五錢(15g)、苦參(酒浸)二錢(6g)、黃芩(炒)一錢(3g)、知母(酒洗)三錢(9g)、茵陳(酒炒)五錢(15g)、豬苓三錢(9g)、澤瀉三錢(9g)。

用法用量

1、現代用法:水煎服。2、古代用法: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一兩(30g),水二盞半,先以水拌溼,候少時,煎至一 盞,去滓溫服。待少時,美膳壓之。

功用

利溼清熱,疏風止痛。

主治

溼熱相搏,外受風邪證。遍身肢節煩痛,或肩背沉重,或腳氣腫痛,腳膝生瘡,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數。

方義

本方所治證候乃因溼熱內蘊,復感風邪,或風溼化熱而致風溼熱三邪合而為患者,但以溼邪偏重為其特點。風溼熱邪留滯經脈,氣血執行不暢,故遍身肢節煩痛;且溼邪偏勝,其性重濁,故肩背沉重;溼熱下注,則腳氣腫痛、腳膝生瘡;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數乃溼熱內蘊之徵。治療宜以祛溼為主,輔以清熱疏風止痛。方中重用羌活、茵陳為君。羌活辛散祛風,苦燥勝溼,且善通痺止痛;茵陳善能清熱利溼,《本草拾遺》尚言其能“通關節,去滯熱”。兩藥相合,共成祛溼疏風,清熱止痛之功。臣以豬苓、澤瀉利水滲溼;黃芩、苦參清熱燥溼;防風、升麻、葛根解表疏風。分別從除溼、疏風、清熱等方面助君藥之力。佐以白朮、蒼朮燥溼健脾,以運化水溼邪氣;本證溼邪偏勝,所用諸除溼藥性多苦燥,易傷及氣血陰津,以人參、當歸益氣養血;知母清熱養陰,能防諸苦燥藥物傷陰,使祛邪不傷正。使以炙甘草調和諸藥。

配伍特點

發散風溼與利溼清熱相配,表裡同治;苦燥滲利佐以補氣養血,邪正兼顧。

運用

本方為治療風溼熱痺及溼熱腳氣屬溼邪偏重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肢節沉重腫痛,舌苔白膩微黃,脈數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若腳膝腫甚,可加防己、木瓜以祛溼消腫;若身痛甚者,可加薑黃、海桐皮以活血通絡止痛。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當歸拈痛湯與宣痺湯均為治療溼熱痺證之常用方。前者利溼清熱而兼能疏風,故適於溼熱痺證而兼風溼表證者;後者利溼與清熱並重,且能通絡止痛,故主治溼熱阻於經絡之痺證。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 主治《醫學啟源》卷下:“治溼熱為病,肢節煩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痠疼,下注於脛,腫痛不可忍。”2、方論選錄 汪昂《醫方集解·利溼之劑》:“此足太陽、陽明藥也。原文曰羌活透關節,防風散風溼為君。升、葛味薄引而上行,苦以發之;白朮甘溫和平,蒼朮辛溫雄壯,健脾燥溼為臣。溼熱相合,肢節煩痛,苦參、黃芩、知母、茵陳,苦寒以洩之,酒炒以為用;血壅不流則為痛,當歸辛溫以散之;人參、甘草甘溫補養正氣,使苦寒不傷脾胃;治溼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豬苓、澤瀉甘淡鹹平,導其留飲為佐。上下分消其溼,使壅滯得宣通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