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聰穴 - 神聰四穴、四神聰、四穴 - 針灸穴位

神聪,经外奇穴名。出自《银海精微》。别名神聪四穴、四神聪、四穴。位于头顶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共4穴。布有枕大神经,耳颈神经及眶上神经分支。主治癫狂、痫证、中风、偏瘫、健忘、失眠、头痛、眩晕、大脑发育不全、脑积水、头顶疼痛等。平刺0.5-0.8寸。

名詞釋義

神,神志。聰,聰明。能主治神志失調,耳目不聰等病症,故名神聰。

功能作用

清利頭目,醒腦開竅。

定位

位於頭頂百會穴前、後、左、右各旁開1寸處,共4穴。

解剖

在帽狀腱膜中。有枕動、靜脈,顳淺動、靜脈頂支和眶上動、靜脈的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耳頸神經及眶上神經分支。

詳細主治

癲狂、癇證、中風、偏癱、健忘、失眠、頭痛、眩暈、大腦發育不全、腦積水、頭頂疼痛等。

詳細操作

正坐仰靠位,先取頭部前後正中線與耳廓尖端連線的交叉點(百會),再從百會穴向前、後、左、右各開1寸處取穴。1、針灸法:針尖向百會穴方向或四周平刺0.5-0.8寸,針感區域性脹麻,亦可在此穴成十字形透刺法,及從左向右透刺,及上往下透刺。灸1-3壯,或溫灸3-5分鐘。2、推拿法:選用推揉、點、按等手法,按揉時力度要緩和、適中,每次施治時間為3-5分鐘,每日2-3次即可。刮痧時以百會穴為中心,向前、後、左、右四個方向各刮30次,向前從百會刮到神庭,向後從百會刮至風府穴,向左右從百會刮至耳尖上。

臨床運用

1、現代常用於治療腦積水、偏正頭痛、神經性頭痛、癲癇、失眠、頭風、眩暈、目眩、脫肛、脫髮、腦溢血、腦血栓、急性腰扭傷、下肢疼痛、麻木、癱瘓、子宮脫垂、多尿、皮層性夜尿等。2、研究表明,本穴可誘發皮質電位活動,改善腦供血,可用於治療中風半身不遂、肢體癱瘓等症,常配體針治療。

配伍

1、配發際穴、虎口穴、太陽穴治頭痛。2、配鼻交穴、印堂穴、虎口穴、當陽穴、髮際穴、(足母)趾聚毛穴治眩暈。3、配承命穴、脊背之五穴、鬼哭穴治癲癇。4、配神門穴、三陰交穴治失眠。5、配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治半身不遂。6、配印堂穴、太陽穴、列缺穴治頭目疾患。7、配人中穴、湧泉穴、豐隆穴治癲狂、癇證。8、配風池穴、角孫穴、水溝穴加對症取穴治病毒性腦炎後遺症。9、配風池穴、曲池穴、合谷穴、陽陵泉穴、太沖穴、太溪穴治帕金森病。10、配合谷穴、太沖穴、三陰交穴治頸性眩暈。11、配百會穴治偏頭痛。12、配通天穴、印堂穴、太沖穴、太溪穴治小兒多動症。13、配風池穴、太陽穴、合谷穴治腦震盪後遺症。14、配膻中穴、太陽穴、內關穴治夜尿。15、配肝俞穴、太沖穴、風池穴治肝陽上亢頭頂痛。16、配安眠穴、耳穴神門穴、心點穴治失眠。17、配人中穴、合谷穴、內關穴治不省人事。18、配啞門穴、風池穴治大腦發育不全等。

附註

原說位在百會四邊各開2.5寸,今多據《太平聖惠方》定位於百會前、後、左、右各開1寸處。

相關論述

1、《太平聖惠方》:“理頭風目眩,狂亂風癇。”2、《針灸資生經》:“神聰四穴,在百會四面各相去一寸。理頭風目眩,狂亂風癇,左主如花,右主如果。針三分。”3、《東醫寶鑑》:“神聰四穴,在百會左右前後四面各相去一寸。主頭風目眩,風癇狂亂。針入三分。”4、《類經團翼》:“前神聰,去前頂五分.自神庭至此穴共四寸。主治中風風癇。灸三壯。後神聰,去百會一寸。主治中風風癇。灸三壯。”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