頦髎穴 - 夾承漿 - 針灸穴位

颏髎,经外奇穴名。出自《中华口腔科杂志》。又名夹承浆。位于颏部,正对下颌骨颏孔,即地仓穴直下方,与承浆穴相平处,左右计2穴。布有面神经分支和三叉神经第三支的颏神经。主治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牙周炎、口腔溃疡、冠周炎、急慢性牙髓炎、面部疖肿、面部痤疮等。直刺或斜刺0.3-0.5寸。

功能作用

清熱解毒,活絡止痛。

定位

在頦部,正對下頜骨頦孔,即地倉穴直下方,與承漿穴相平處,左右計2穴。

解剖

在口輪匝肌,下唇方肌中,有面動脈、面靜脈、頦動脈、頦靜脈分支,布有面神經分支和三叉神經第三支的頦神經。

詳細主治

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牙周炎、口腔潰瘍、冠周炎、急慢性牙髓炎、面部癤腫、面部痤瘡等。

詳細操作

直刺0.3-0.5寸,或向內下方斜刺0.3-0.5寸,針感為區域性脹痛,或有麻電感放射至下唇,留針10分鐘。一般不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面頰浮腫、面肌瞤動、面癱、三叉神經痛、唇口疔或疽、齒齦潰爛、急性牙髓炎、牙尖周炎、中暑、瘟疫、黃疸等。

配伍

配攢竹、四白、陽白、翳風治面神經麻痺;配下關、合谷治三叉神經痛;配合谷、下關、頰車、承漿治下牙痛;配足三里治急性胃痛;配女膝、唇裡治齒槽炎腫與膿瘍等。

相關論述

《哈爾濱中醫》:“痛關(頦髎),在口角的外下方,在口角外四分的地倉穴直下方與承漿穴相平,按之有肌肉凹陷處,坐位或仰臥位取之。針三至五分,斜向前方刺入。灸三至五壯。主治下齒槽神經痛、下牙痛。”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