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膽 - 中藥材

石龙胆,中药名。为龙胆科植物鳞叶龙胆GentianasquarrosaLedeb.的全草。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除西藏自治区外)等地。具有解毒消痈,清热利湿之功效。用于疔疮疖肿,瘰疬,无名肿毒,蛇咬伤,肠痈,目赤肿痛,黄疸,白带。

功效作用

功能

解毒消癰,清熱利溼。

主治

用於疔瘡癤腫,瘰癧,無名腫毒,蛇咬傷,腸癰,目赤腫痛,黃疸,白帶。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鮮品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幹品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

癰疽已潰及虛寒者忌用。

相關論述

《四川常用中草藥》:“清熱消腫,解毒。治癰疽發背。”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用於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無名腫毒,蛇咬傷,結合膜炎,白帶和瘡瘍癤腫疼痛等。

相關配伍

1、治疔癤癰腫:龍膽地丁15g,野菊花15g,甘草10g。水煎服。

2、治闌尾炎:龍膽地丁15g,草紅藤15g,鬼針草30g。水煎服。

3、治急性黃疸型肝炎:龍膽地丁15g,地耳草30g。水煎服。

4、治溼熱帶下:龍膽地丁15g,蒼朮10g,黃柏10g。水煎服。(1-4方出自《四川中藥志》1979年)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全草捲曲。根細小,棕色。莖纖細,近四稜形,多分枝,表面灰黃色或黃綠色,密被短腺毛;質脆,易折斷,斷面黃色。葉對生,基部合生成筒而抱莖;脫落或破碎,完整葉呈倒卵形或倒披針形,先端反捲,具芒刺,邊緣軟骨質,表面黃綠色或灰綠色,質脆,易碎。單花頂生;花萼鍾狀,5裂,裂片卵形,先端有芒刺,花冠鍾狀,長約8mm,裂片5,卵形,先端銳尖,褶三角形,淡黃色。氣微,味微苦。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龍膽科植物鱗葉龍膽。

形態特徵

鱗葉龍膽又名:巖龍膽、鱗片龍膽。一年生草本,高2-8釐米。莖黃綠色或紫紅色,密被黃綠色有時夾雜有紫色乳突,自基部起多分枝,枝鋪散,斜升。葉先端鈍圓或急尖,具短小尖頭,基部漸狹,邊緣厚軟骨質,密生細乳突,兩面光滑,中脈白色軟骨質,在下面突起,密生細乳突,葉柄白色膜質,邊緣具短睫毛,背面具細乳突,僅連合成長0.5-1毫米的短筒;基生葉大,在花期枯萎,宿存,卵形、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0毫米,寬5-9毫米;莖生葉小,外反,密集或疏離,長於或短於節間,倒卵狀匙形或匙形,長4-7毫米,寬1.7-3毫米。花多數,單生於小枝頂端;花梗黃綠色或紫紅色,密被黃綠色乳突、有時夾雜有紫色乳突,長2-8毫米,藏於或大部分藏於最上部葉中;花萼倒錐狀筒形,長5-8毫米,外面具細乳突,萼筒常具白色膜質和綠色葉質相間的寬條紋,裂片外反,綠色,葉狀,整齊,卵圓形或卵形,長1.5-2毫米,先端鈍圓或鈍,具短小尖頭,基部圓形,突然收縮成爪,邊緣厚軟骨質,密生細乳突,兩面光滑,中脈白色厚軟骨質,在下面突起,並向萼筒下延成短脊或否,密生細乳突,彎缺寬,截形;花冠藍色,筒狀漏斗形,長7-10毫米,裂片卵狀三角形,長1.5-2毫米,先端鈍,無小尖頭,褶卵形,長1-1.2毫米,先端鈍,全緣或邊緣有細齒;雄蕊著生於冠筒中部,整齊,花絲絲狀,長2-2.5毫米,花葯矩圓形,長0.7-1毫米;子房寬橢圓形,長2-3.5毫米,先端鈍圓,基部漸狹成柄,柄粗,長0.5-1毫米,花柱柱狀,連柱頭長1-1.5毫米,柱頭2裂,外反,半圓形或寬矩圓形。蒴果外露,倒卵狀矩圓形,長3.5-5.5毫米,先端圓形,有寬翅,兩側邊緣有狹翅,基部漸狹成柄,柄粗壯,直立,長至8毫米;種子黑褐色,橢圓形或矩圓形,長0.8-1毫米,表面有白色光亮的細網紋。花果期4-9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西南(除西藏自治區外)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10-4200m的向陽山坡乾草原、河灘、路邊灌叢及高山草甸。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