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 方劑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利水通阳之功效。主治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症见心下满微痛,悸而小便不利。临床常用于癫痫、胃脘痛、流感、心悸、泄泻、哮喘、颈肩综合征、痢疾、恶寒不解等属于太阳误下后气水郁结者。

  • 名称: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 别名:白术茯苓汤(《鸡峰》卷十八)、茯苓白术汤(《普济方》卷一四七引《十便良方》)、桂枝去桂加苓术汤(《内台方议》卷一)
  • 出处:《伤寒论》
  • 功用:利水通阳
  • 主治: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歌訣

桂枝湯中去桂枝,苓術加來利水溼;小便不利心下滿,頭項強痛熱翕翕。

組成

甘草(炙)二兩,芍藥、生薑(切)、白朮、茯苓各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用法用量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本雲:桂枝湯,今去桂加茯苓、白朮。

功用

《傷寒論講義》:利水通陽。

主治

太陽病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

方義

茯苓、白朮、白芍、甘草乃治太陽裡水法也。解肌或下之,水邪不去,而反成太陽變症,是非解肌者矣,當去桂枝,而以茯苓、白朮、生薑代桂枝行陽,存芍藥以收陰;不取辛甘發散於表,取茯苓、芍藥約陰利水,甘草、大棗培土製水,即太陽入裡用表裡兩解之義。

運用

辨證要點為心下滿微痛,悸而小便不利。臨床常用於癲癇、胃脘痛、流感、心悸、洩瀉、哮喘、頸肩綜合徵、痢疾、惡寒不解等屬於太陽誤下後氣水鬱結者。

使用注意

太陽溫病證與脾胃溼熱水氣證相兼者禁用。

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傷寒論》:“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方論選錄1.《尚論篇》:“在表之風寒未除,而在裡之水飲上逆,故變五苓兩解表裡之法,而用茯苓、白朮為去桂者,以已誤不可複用也。然桂枝雖不可用,其部下諸屬,皆所必需。倘並不用芍藥以收陰,甘草、姜、棗以益虛而和脾胃,其何以定誤汗、誤下之變耶?故更一主將,而一軍用命甚矣,仲景立方之神也。”2.《傷寒貫珠集》:“表邪挾飲者,不可攻表,必治其飲而後表可解。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則不欲散邪於表,而但逐飲於裡,飲去則不特滿痛除,而表邪無附,亦自解矣。”3.《古方選注》:“苓、術、芍、甘,治太陽裡水法也。解肌或下,水邪不去,而反變症,是非解肌者矣,當去桂枝,而以苓、術、生薑代桂枝行陽,存芍藥以收陰;不取辛甘發散於表,取苓、芍約陰利水,甘、棗培土製水,即太陽入裡用五苓表裡兩解之義也。”4.《傷寒論類方》:“凡方中有加減法,皆佐使之藥,若去其君藥,則另立方名。今去桂枝為名,所不可解。殆以此方雖去桂枝,而意仍不離乎桂枝也。”

各家論述

1.唐容川:此方是太陽之水不下,故去桂枝重加苓術,以行太陽之水,水下行則氣自外達,而頭痛發熱等證自然解散,無汗者必微汗而愈矣。(《傷寒淺注補證》)2.徐大椿:頭痛發熱,桂枝證仍在也;以其無汗,則不宜更用桂枝,心下滿則用白朮,小便不利則用茯苓,此證乃亡津液而停飲者也。(《傷寒類方》)3.柯韻伯:汗出不徹而遽下之,心下之水氣凝結,故反無汗而外不解,心下滿而微痛也。然病根在心下,而病機在膀胱。若小便利,病為在表,仍當發汗;若小便不利,病為在裡,是太陽之本病,而非桂枝未罷也,故去桂枝,而君以茯苓,則姜芍即散邪行水之法,佐甘棗效培土製水之功。此水結中焦,只可利而不可散,所以與小青龍湯、五苓散不同法,但得膀胱水去,而太陽表裡證悉除,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傷寒來蘇集》》)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