錐螺厴 - 中藥材
锥螺厣,中药名。为锥螺科动物棒锥螺TurritellabacillumKiener及笋锥螺TurritellaterebraLinnaeus的厣。棒锥螺分布于东、南沿海;笋锥螺分布于东、南沿海。为福建以南沿海习见种。具有清热明目之功效。用于结膜炎。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明目。
主治
用於結膜炎。
用法用量
內服:焙乾研粉,3-9g。
相關論述
1、《中國藥用海洋生物》:“清熱平肝,用於結膜炎。”
2、《中國藥用動物志》:“清肝熱。療目疾。”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結膜炎:錐螺厴15-25g。焙粉,黃酒沖服。(《中國藥用海洋生物》)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退潮後於沙灘上掘沙捕取。用沸水燙死後,取厴,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厴為類圓形的薄片,紅棕色至棕褐色,表面有環紋。角質,堅韌。氣微腥,味鹹。
植物學資訊
生長環境
1、棒錐螺生活於潮間帶低潮線附近至潮下帶40m深的泥沙質或軟泥質海底。2、筍錐螺生活於10-40m深的泥沙質海底。
動物學資訊
動物屬種
錐螺科動物棒錐螺及筍錐螺。
形態特徵
1、棒錐螺。貝殼尖錐形,質堅,一般殼高108-132mm,寬約為高的1/5。螺層20-23層,每層高、寬度增長均勻。殼面微凸,縫合線深,呈溝狀,殼頂尖細,螺旋部很高,約為體螺層的5倍。每一螺層表面有螺肋5-7條。肋間還雜有微細肋紋,體螺層上有螺肋9條。殼表黃褐色或紫褐色。生長線明顯,有時形成褶襞,殼口近圓形,殼內面具有與殼表螺肋相應的溝紋,外唇薄,易破損,內唇較堅。厴角質,圓而薄,易破碎,粟色。核位於中央。2、筍錐螺。貝殼長尖錐形,質稍薄,尚堅,一般殼高145-168mm,寬約為高的1/5,螺層28-29層,殼頂尖細,極易斷裂,縫合線深凹。螺層中部稍膨脹,每一螺層表面通常有螺肋5-6條,在體螺層約為11條,第2條間還具細肋。殼表黃褐色或淡灰紫色,生長線較稀,近邊緣常形成細的縱褶。殼口近圓形,內面紫褐色。外唇薄,銳利;內唇略厚,上端染有紫色。厴角質與上種相同。
分佈區域
1、棒錐螺:我國分佈於東、南沿海。2、筍錐螺:我國分佈於東、南沿海。為福建以南沿海習見種。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