楝葉 - 中藥材

楝叶,中药名。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azedarach L.或苦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的叶。具有止痛,杀虫的功效。主治疝气,蛔虫,跌打肿痛,疔疮,皮肤湿疹。

功效作用

功能

止痛,殺蟲。

主治

主要用於疝氣,蛔蟲,跌打腫痛,疔瘡,面板溼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外用:煎水洗,搗汁塗或研末調敷。

化學成分

1、楝葉:含芸香甙,山柰酚-3-芸香糖甙。

2、川楝葉:含川楝子甾醇A及B,黑麥草內酯,川楝子甙,苦楝子紫羅醇甙A及B。

藥理作用

苦楝子葉的水提取液(2-5%)可防止蚱蜢、蝗蟲等對植物之侵害,而對人、畜無毒,其有效成分為類胡蘿蔔烴。

相關論述

1、《綱目》:疝入囊痛,臨發時煎酒飲。

2、《廣東中藥》Ⅱ:苦楝樹葉,研末外敷。治跌打腫痛,止刀傷出血。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疝氣,殺蛔蟲:苦楝樹葉與果實,煎汁服。(《浙江民間草藥》)

2、治瘧疾:苦楝樹葉和巫婆子葉曬乾,各三錢。清水煎服,不拘時。孕婦忌用。(《嶺南草藥志》)

3、治面板瘙癢或溼疹(包括頭皮瘙癢):鮮苦楝葉心(枝尖鮮嫩葉)一握,清水煎湯洗患處。(《泉州本草》)

4、治腫毒:苦楝樹葉,烏桕樹蕊,二味酌量,搗爛敷患處。(《嶺南草藥志》)

5、治蜈蚣、蜂傷:楝樹枝葉汁塗。(《簡便單方》)

6、治療化膿性面板病:取苦楝樹葉洗淨切碎,每1斤加水3000ml,煎沸40-60分鐘,冷卻過濾,裝入消毒玻瓶中備用。每1000ml溶液內加入10%石炭酸溶液5ml防腐。用法:先用苦楝葉溶液洗滌創口表面膿痂,然後用消毒紗布浸透藥液作創面溼敷,每3-5小時在紗布上加滴該藥液以保持溼潤。如創面廣泛或患部不易溼敷時,可每日用該藥液洗滌創面3次。一般用藥後第1日即見創面乾燥,紅暈消退,瘙癢顯著減輕;續治2-4天后即結痂落屑。共治療膿皰瘡、溼疹樣皮炎、慢性溼疹等疾患34例,痊癒25例。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楝科植物川楝或苦楝。

形態特徵

1、川楝:喬木,高達10m。樹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狀鱗片。二至三回奇數羽狀複葉,長約35cm;羽片4-5對;小葉卵形或窄卵形,長4-10cm,寬2-4cm,全緣或少有疏鋸齒。圓錐花序腋生;花萼灰綠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絲合生成筒。核果大,橢圓形或近球形,長約3cm,黃色或粟棕色,果皮為堅硬木質,有稜,6-8室,種子長橢圓形,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1月。

2、苦楝:落葉喬木,高15-20m。樹皮暗褐色,縱裂,老枝紫色,有多數細小皮孔。二至三回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卵形至橢圓形,長3-7cm,寬2-3cm,先端長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有鈍尖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有星狀毛,稍後除葉脈上有白毛外,餘均無毛。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花淡紫色,長約1cm;花萼5裂,裂片披針形,兩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針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長約7mm;子房上位。核果圓卵形或近球形,長1.5-2cm,淡黃色,4-5室,每室具1顆種子。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分佈區域

1、川楝:分佈於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2、苦楝:分佈北至河北,南至廣西、雲南,西至四川等地。

生長環境

1、川楝:生於海拔500-2100m的雜木林和疏林內或平壩、丘陵地帶溼潤處,常栽培於村旁附近或公路邊。

2、苦楝:生於曠野或路旁,常栽培於屋前房後。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