絡石藤 - 中藥材

络石藤,中药名。为夹竹桃科络石属植物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Lindl.)Lem.的干燥带叶藤茎。具有祛风通络,凉血消肿的功效。主治风湿热痹,喉痹,痈肿,跌扑损伤。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通絡,涼血消腫。

主治

1、風溼熱痺:本品善祛風通絡,苦燥溼,微寒清熱,尤宜於風溼熱痺,筋脈拘攣,腰膝痠痛者。

2、喉痺,癰腫:本品入心肝血分,味苦性微寒,能清熱涼血,利咽消腫,故可用於熱毒壅盛之喉痺、癰腫。

3、跌撲損傷:本品能通經絡,涼血而消腫止痛。

4、西醫診為風溼、類風溼關節炎、骨質增生屬於風溼閉阻型,急性咽喉炎、癤腫屬於血熱者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6-12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不良反應

1、內服過量可見中毒症狀,如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血壓下降、腹痛腹瀉、驚厥抽搐,嚴重時可引起呼吸衰竭。中毒早期可洗胃,導瀉,輸液。

2、驚厥時用異戊巴比妥0.5克靜脈緩慢注射,也可用副醛、安定等,或用全蠍、蜈蚣各1克,研末沖服。呼吸困難時,可用人參9克,麥門冬12克,五味子12克,半邊蓮9克,茶葉9克,水煎服。呼吸衰竭時給氧,同時給予呼吸中樞興奮藥,如尼可剎米、山梗菜鹼等。

禁忌

1、中藥配伍禁忌:惡鐵落,畏菖蒲、貝母。

2、中西藥配伍禁忌:與降血壓藥和血管擴張藥同用時不宜劑量過大。

注意事項

陽虛畏寒,大便溏薄者禁服。

化學成分

本品藤莖含絡石苷,去甲絡石苷,牛蒡苷,穗羅漢松樹脂酚苷,橡膠肌醇等,葉含生物鹼、黃酮類化合物。

藥理作用

絡石藤甲醇提取物對動物雙足浮腫、扭體反應有抑制作用;所含黃酮苷對尿酸合成酶黃嘌呤氧化酶有顯著抑制作用而能抗痛風;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及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牛蒡苷可引起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對腸及子宮有抑制作用。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絡石,氣味平和,其功主筋骨關節風熱癰腫。”2、《要藥分劑》:“絡石之功,專於舒筋活絡,凡病人筋脈拘攣不易伸屈者,服之無不獲效。”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與皂角刺、瓜蔞、乳香、沒藥等配伍,可治癰腫瘡毒,如止痛靈寶散(《外科精要》)。

2、尤宜於風溼熱痺,筋脈拘攣,腰膝痠痛者,每與忍冬藤、秦艽、地龍等配伍;亦可單用酒浸服。

3、治跌撲損傷,瘀滯腫痛,可與伸筋草、透骨草、紅花、桃仁等同用。

相關配伍

1、絡石藤配蒲公英:絡石藤善疏通經絡,涼血消腫;蒲公英苦寒清熱解毒,散結消癰。兩藥配合,適用於乳癰及其他瘡瘍腫毒。

2、絡石藤配海風藤:海風藤辛散微溫,祛風溼,通經絡;絡石藤苦寒能清熱,涼血消癰,宣風通絡。兩藥配用,祛風通絡止痛力強。適用於風溼化熱,關節腫痛,筋脈拘攣,不易屈伸者。

鑑別用藥

1、絡石藤與桑枝:同為祛風溼清熱藥,均具有祛風通絡的功效,常用治風溼痺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關節屈伸不利者。但絡石藤味苦性微寒,又能涼血消腫,痺痛偏熱者較為適宜;取其涼血消腫之功,也可用治喉痺、癰瘍。桑枝則性質平和,對於風溼痺證,無論偏寒偏熱,均可使用,而尤宜於上肢痺痛;並能行水消腫,也可用治水腫、小便不利。

2、絡石藤與海風藤:同屬祛風溼藥,兩者均善於祛風通絡,故風溼所致關節屈伸不利,筋脈拘攣等,均為常用。但海風藤偏性溫,適用於風寒溼較重而無熱象者。絡石藤性寒涼,治療風溼痺痛,偏用於兼有熱象者;此外,絡石藤涼血消腫,故熱毒瘡腫及跌打傷腫瘀滯者,也可用之。

相關藥品

舒筋活血片、中風回春膠囊(片、丸)、盤龍七片。

相關方劑

七味蔥白湯(《重訂通俗傷寒論》)、阿膠雞子黃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冬季至次春採割,除去雜質,曬乾。切段,生用。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粗細分開,洗淨,撈出潤透,切斷,乾燥。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潮。

藥材鑑別

鑑別

1、本品莖橫切面:木栓層為棕紅色數列木栓細胞;表面可見單細胞非腺毛,壁厚,具壁疣。木栓層內側為石細胞環帶,木栓層與石細胞環帶之間有草酸鈣方晶分佈。皮層狹窄。韌皮部薄,外側有非木化的纖維束,斷續排列成環。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均由木化細胞組成,導管多單個散在。木質部內方尚有形成層和內生韌皮部。髓部木化纖維成束,周圍薄壁細胞內含草酸鈣方晶。髓部常破裂。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絡石藤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絡石苷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0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醋酸(8:1:0.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於碘蒸氣中燻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

藤莖圓柱形,多分枝,直徑0.2-1cm;表面紅棕色,具點狀皮孔和不定根;質較硬,折斷面纖維狀,黃白色,有時中空。葉對生,具短柄,完整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10cm,寬0.8-3.5cm,先端漸尖或鈍,有時微凹,葉緣略反捲,上表面黃綠色,下表面較淺,葉脈羽狀,下表面較清晰,稍凸起;革質,折斷時可見白色綿毛狀絲。氣微,味微苦。以葉多、色綠者為佳。

飲片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的段片。莖圓柱狀小段,略彎曲,表面棕愒色,有縱細紋,有膨大的莖節。質硬,切斷面淡黃白色,中空。葉多捲縮破碎,完整的葉片呈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鈍圓,上表面暗綠色或棕綠色,下表面色較淡,革質。氣微,味微苦。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夾竹桃科絡石屬植物絡石。

形態特徵

常綠木質藤本,長達10m。全株具乳汁。莖圓柱形,有皮孔;嫩枝被黃色柔毛,老時漸無毛。葉對生,革質或近革質,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10cm,寬1-4.5cm;上面無毛,下面被疏短柔毛;側脈每邊6-12條。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二歧,花白色,芳香;花萼5深裂,裂片線狀披針形,頂部反捲,基部具10個鱗片狀腺體;花蕾頂端鈍,花冠筒圓筒形,中部膨大,花冠裂片5,向右覆蓋;雄蕊5,著生於花冠筒中部,腹部粘生在柱頭上,花葯箭頭狀,基部具耳,隱藏在花喉內;花盤環狀5裂,與子房等長;子房由2枚離生心皮組成,無毛,花柱圓柱狀,柱頭卵圓形。蓇葖果叉生,無毛,線狀披針形;種子多數,褐色,線形,頂端具白色絹質種毛。花期3-7月,果期7-12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陝西、臺灣等地。

道地產區

主產於江蘇、湖北、山東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山野、溪邊、路旁、林緣或雜木林中,常纏繞於樹上或攀援於牆壁、岩石上。

生長見習

性喜溫暖,溼潤,半陰。不擇土壤,耐一定乾旱,但忌水澇。

繁殖方式

採用播種、壓條、扦插繁殖。

栽培技術

通常以壓條為主,在2-3月把老藤分段埋入土中,深3-4cm,待至翌年被埋壓的部分長出新根時,剪斷與老藤的聯絡,另行移栽。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