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骨草 - 中藥材
驳骨草,中药名。为木贼科木贼属植物笔管草Hippochaete debilis(Roxb.)Ching[Equisetum debile Roxb]的全草。具有清热,明目,利湿,止血的功效。主治目赤肿痛,翳膜遮睛,湿热黄疸,五淋,崩漏带下。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明目,利溼,止血。
主治
目赤腫痛,翳膜遮睛,溼熱黃疸,五淋,崩漏帶下。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15-30g。
化學成分
莖含菸鹼,山柰酚-3-槐糖甙,山柰酚-3-槐糖-7-葡萄糖甙,還含矽化合物。
相關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根:止血,止咳,治跌打。葉:消腫,驅風。
2、《雲南中草藥選》:清熱解毒,止痛。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菌痢,腸炎,上感,風溼骨痛,跌打損傷,毒蛇咬傷:小功勞三至五錢,煎服。(《雲南中草藥選》)
2、治骨折:小功勞配方外包。(《雲南中草藥選》)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9-10月選擇身老體大者採挖,鮮用或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莖淡綠色至黃綠色,長約50cm,有細長分枝,表面粗糙,有縱溝,節間長5-8cm,中空。葉鞘呈短筒狀,緊貼於莖,鞘肋背面平坦,鞘齒膜質,先端鈍頭,基部平截,有一黑色細圈。氣微,味淡。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木賊科木賊屬植物筆管草。
形態特徵
矮小常綠灌木,高20-30cm。莖黃褐色,密被毛,節上有明顯托葉痕,斜向上生長。單葉對生,倒卵圓形至長橢圓形,長6-10cm,寬2.5-4c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側脈在葉緣以內網結,下面稍突起,被毛,葉脈上毛尤為明顯;葉柄長1cm左右,被毛。聚傘花序頂生,花白色。漿果球形或橢圓形,如豌豆大,成熟時藍色。花期夏季。
分佈區域
分佈雲南、廣西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雜木林中陰溼處,及山坡下部。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