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子 - 中藥材

梧桐子,中药材名。为梧桐科植物梧桐Firmianaplantanifolia(L.f.)Marsili的种子。具有顺气和胃,健脾消食,止血的功效。主治胃脘疼痛,伤食腹泻,疝气,须发早白,小儿口疮,鼻衄。

功效作用

功能

順氣和胃,健脾消食,止血。

主治

胃脘疼痛,傷食腹瀉,疝氣,鬚髮早白,小兒口瘡,鼻衄。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研末,2-3g。外用:適量,煅存性研末敷。

注意事項

1、《調疾飲食辨》:“多食令人耳聾,素有耳病人不宜入口也。”

2、《陝西中藥志》:“咳嗽多痰者勿食用。”

化學成分

含脂肪油其脂肪酸有蘋婆酸,錦葵酸等,還含具止血作用的生物鹼及咖啡鹼。

藥理作用

1、降壓作用:給麻醉兔、貓靜注梧桐子總生物鹼(TAW)0.3g/kg、0.6g/kg和1.2g/kg,能使血壓迅速下降,但不持久,同時出現心率減慢;將TAW0.3g/kg靜注犬,2.5g/kg注入麻醉貓十二指腸,也呈現血壓下降;實驗還表明TAW降壓作用與M受體有關,可能是抑制膽鹼酯酶導致興奮M受體。

2、止血作用:梧桐子煎劑可使大鼠創傷性出血時間縮短;但對家兔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血漿復鈣時間及血小板計數等皆無明顯影響。梧桐子總生物鹼84mg/kg腹腔注射或168mg/kg灌胃,對大鼠斷尾出血皆有明顯的止血作用,對大鼠實驗性動脈血栓的形成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給家兔每日灌服梧桐子粉混懸液6g/kg,連續3d,實驗結果證明,梧桐子具有明顯的促進血小板聚集作用。梧桐子總生物鹼對兔迴圈血小板聚集亦有促進作用。因此,梧桐子及其總生物鹼的止血作用機制,可能與其促進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有關。

毒理作用

梧桐子煎劑120g/kg,水酊劑50g/kg一次灌胃,對小鼠無明顯毒性。梧桐子總生物鹼0.84g/kg、1.68g/kg、3.36g/kg注射小鼠及1.68g/kg、4.2g/kg灌胃小鼠,無中毒及死亡。梧桐子的水溶性提取物,每1g含原生藥量9g,給大鼠一次灌胃150g/kg(按體重計算相當人用量100倍),對大鼠無明顯毒性。

相關論述

1、《綱目》:“搗汁塗,拔去白髮,根下必生黑者。又治小兒口瘡,和雞子燒存性研摻。”

2、《食物考》:“清心益肺,解熱利咽,舒脾開胃。”

3、《本草再新》:“溫中補氣,保肺,固腎滋水。”

4、《本草求原》:“熟食開胃醒脾。”

5、《隨息居飲食譜》:“潤肺,清熱,治疝。”

6、《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順氣和胃。”

7、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健脾消滯。”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傷食腹痛腹瀉:①(梧桐子)炒焦研粉。沖服,每服3g。(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②梧桐子(炒焦)15g,青藤香12g。共為細末。每服3g,開水送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2、治疝氣:梧桐子炒香,剝殼食之。(《貴州省中醫經驗秘方》)

3、治白髮:梧桐子9g,何首烏15g,黑芝麻9g,熟地15g。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4、治久哮:用梧桐子一連,紙包溼,放在火煨,取出安地上,出火氣為末。空心,井花水一盞送下,痰出即愈。(《普濟方》)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秋季種子成熟時將果枝採下,打落種子,除去雜質,曬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種子球形,狀如豌豆,直徑約7mm,表面黃棕色至棕色,微具光澤,有明顯降起的網狀皺紋。質輕而硬,外層種皮較脆易破裂,內層種皮堅韌。剝除種皮,可見淡紅色的數層外胚乳,內為肥厚的淡黃色內胚乳,油質,子葉2片,薄而大,緊貼在內胚乳上,胚根在較小的一端。

以飽滿、完整、淡綠色者為佳。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梧桐科梧桐屬梧桐。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16m。樹皮青綠色,平滑。單葉互生,葉柄長8-30cm;葉片心形,掌狀3-5裂,直徑15-20cm,裂片三角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兩面無毛或略被短柔毛;基生脈7條。圓錐花序頂生,長約20-50cm,下部的分枝長達12cm,花單性或雜性,淡黃綠色;萼管長約2mm,裂片5,長條形,向外捲曲,長7-9mm,外面被淡黃色短柔毛,無花瓣;雄花由10-15枚雄蕊合生,花絲癒合成一圓柱體,約與萼片等長;雌花常有退化雄蕊圍生子房基部,子房由5心皮聯合,部分離生,花柱長,柱頭5裂。蓇葖果5,紙質,有柄,長6-11cm,寬1.5-2.5cm,被短絨毛或幾無毛,在成熟前每個心皮由腹縫開裂成葉狀果瓣。種子4-5,球形,直徑約7mm,干時表面多皺紋,著生於葉狀果瓣的邊緣。花期6-7月,果熟期10-11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全國大部分地區。日本也有分佈。

道地產區

產於河北、山西、山東、江西、江蘇、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及雲南等地。自產自銷。

生長環境

多為人工栽培。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