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牡丹根 - 中藥材

野牡丹根,中药名。为野牡丹科植物野牡丹MelastomacandidumD.Don的根。分布于华南及福建、台湾、云南等地。具有健脾利湿,活血止血之功效。用于消化不良,食积腹痛,泻痢,便血,衄血,月经不调,风湿痹痛,头痛,跌打损伤。

功效作用

功能

健脾利溼,活血止血。

主治

用於消化不良,食積腹痛,瀉痢,便血,衄血,月經不調,風溼痺痛,頭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研末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敷。

注意事項

孕婦慎用。

藥理作用

1、具有止瀉作用。

2、具有抗菌作用。

相關論述

《貴州民間方藥集》:“收斂,止痛。治腸風下雪,吐血,衄血。”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腸炎腹痛,痢疾便膿血,衄血,月經不調,閉經,跌打損傷,頭痛和風溼性關節炎等。

相關配伍

1、治肺結核:痢疾罐,首烏各15g,一朵雲3g,鼠鞠草9g,折耳根30g。煨水服。(《貴州草藥》)

2、治細菌性痢疾:野牡丹根60g,火炭母60g。水煎,2次分服,每日1劑。(《四川中藥志》1979年)

3、治胃痛吐酸水:痢疾罐15g,香樟根9g。煨水服。(《貴州草藥》)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秋季採挖,洗淨,切片曬乾或鮮用。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野牡丹科植物野牡丹。

形態特徵

灌木,高0.5-1.5米,分枝多;莖鈍四稜形或近圓柱形,密被緊貼的鱗片狀糙伏毛,毛扁平邊緣流蘇狀。葉片堅紙質,卵形或廣卵形,頂端急尖,基部淺心形或近圓形,長4-10釐米,寬2-6釐米,全緣,7基出脈,兩面被糙伏毛及短柔毛,背面基出脈隆起,被鱗片狀糙伏毛,側脈隆起,密被長柔毛;葉柄長5-15毫米,密被鱗片狀糙伏毛。傘房花序生於分枝頂端,近頭狀,有花3-5朵,稀單生,基部具葉狀總苞2;苞片披針形或狹披針形,密被鱗片狀糙伏毛;花梗長3-20毫米,密被鱗片狀糙伏毛;花萼長約2.2釐米,密被鱗片狀糙伏毛及長柔毛,裂片卵形或略寬,與萼管等長或略長,頂端漸尖,具細尖頭,兩面均被毛;花瓣玫瑰紅色或粉紅色,倒卵形,長3-4釐米,頂端圓形,密被緣毛;雄蕊長者藥隔基部伸長,彎曲,末端2深裂,短者藥隔不伸延,藥室基部具1對小瘤;子房半下位,密被糙伏毛,頂端具1圈剛毛。蒴果壇狀球形,與宿存萼貼生,長1-1.5釐米,直徑8-12毫米,密被鱗片狀糙伏毛;種子鑲於肉質胎座內。花期5-7月,果期10-12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華南及福建、臺灣、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20m以下的山坡叢林下或開闊的灌草叢中,是酸性土常見的植物。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