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葉 - 中藥材

大沙叶,中药名。为茜草科植物广东大沙叶PavettahongkongensisBremek.的全株或茎叶。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主治感冒发热,中暑,肝炎,跌打损伤,风毒疥癞。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活血祛瘀。

主治

感冒發熱,中暑,肝炎,跌打損傷,風毒疥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化學成分

葉含有黃酮甙,氨基酸,糖類,γ-谷甾醇(γ-sitosterol),槲皮醇(quercusalcohol)和一低熔點的羰基化合物(carbonylcompound)。

相關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治飛沙疥癩。”

2、《嶺南採藥錄》:“治風毒,痧脹。”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治感冒發熱,防治中暑,肝炎,跌打損傷。”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釆,曬乾或鮮用。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嫩枝黑色或淺褐色,有稜及明顯的節。葉對生,薄紙質,皺縮,展平後呈橢圓狀寬披針形,長8-15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淺灰綠色,下面色稍淺,葉面隱約可見黑色小點,對光照視小點清晰;葉柄長約1cm;托葉三角形,多脫落。枝頂偶見殘留的傘房狀聚傘花序。氣微,味微苦。

以枝嫩、葉多色灰綠、不帶花者為佳。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茜草科大沙葉屬大沙葉。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1-4m。小枝常有稜角,無毛。葉對生,薄紙質;葉柄長1-2cm;托葉闊卵狀三角形,長約3mm,內面被白色長毛;葉片長圓形至橢圓狀倒卵形,長8-15cm,寬3-6.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無毛,散生多數點狀菌瘤,下面近無毛或沿中脈上被短柔毛。聚傘花序頂生,稠密而多花;總花梗長1-4cm;花大,白色;花梗長3-6cm;萼筒鐘形,長約1mm;先端不明顯4裂,花冠筒長約15mm,先端4裂,裂片卵形,長4-5mm,內面基部被疏柔毛;花葯伸出,線形,開花時部分旋扭。果球形,直徑約6mm,花期3-4月。

分佈區域

分佈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低海拔灌木林中。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