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黃 - 中藥

生地黄,中药饮片名。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成分

1、本品含梓醇、二氫梓醇、單密力特苷、乙醯梓醇、桃葉珊瑚苷、密力特苷、地黃苷、去羥梔子苷、筋骨草苷、辛酸、苯甲酸、苯乙酸、葡萄糖、蔗糖、果糖及鐵、鋅、錳、鉻等20多種微量元素、β-谷甾醇等。鮮地黃含20多種氨基酸,其中精氨酸含量最高。乾地黃中含有15種氨基酸,其中丙氨酸含量最高。2、2015年版《中國藥典》規定:含梓醇(C15H20O10)不得少於0.20%,含毛蕊花糖苷(C29H36O15)不得少於0.020%

性狀

本品呈類圓形或不規則的厚片。外表皮棕黑色或棕灰色,極皺縮,具不規則的橫曲紋。切面棕黑色或烏黑色,有光澤,具黏性。氣微,味微甜。

主要功效

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適應病症

用於熱入營血,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熱病傷陰,舌絳煩渴,津傷便秘,陰虛發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

臨床應用及指南

1、現代用於治療高血壓病,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化膿性中耳炎,老年性便秘,風溼性、類風溼性關節炎,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席漢綜合徵,溼疹,神經性皮炎和蕁麻疹等。2、單味應用:(1)糖尿病:生地黃30g,水煎,每日1劑,早晚分服。(2)風溼性、類風溼關節炎:幹生地黃90g,切碎,加水600-800ml,煮沸約1小時,濾出藥液約300ml。每日1劑,分2次服。(3)席漢綜合徵:幹生地黃90g,切成碎片,加水900ml,煮沸並不斷攪拌1小時後濾出藥液約200ml,1次服完,連服3日,以後於第7日、16日和33日開始各連服3日,以後每隔1-3個月視病情重複1次。(4)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生地黃60g,黃酒500ml,水煎濃縮,加紅糖,每日1劑,分2次服用,經期第4-7日口服。(5)閉經:生地黃90g,加水900ml,煎煮1小時,濾液200ml,頓服。(6)溼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等面板病:生地黃90g,加水1000ml,煎煮濾液約300ml,分1-2次服完。(7)急性電光性眼炎:生地黃2塊,洗淨,搗成泥狀,捏成餅狀敷於患眼,再用消毒棉墊覆蓋,膠布固定。輕症用藥1次即愈,嚴重者隔6-8小時再敷藥1次。(8)耳部疾患:鮮生地黃去雜質,洗淨,切片,按浸漬法加60%乙醇至藥平面,浸漬4周後過濾,濾渣盡力壓榨,所得濾液與藥液合用,過濾後裝入棕色瓶子內,置於陰涼處貯存,用乙醇消毒患處面板後,滴本品2-3滴,每日3次。3、配伍應用:(1)生地與水牛角配伍,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身熱口乾,舌絳,甚則熱盛發斑等證。(2)生地與青蒿配伍,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熱病傷津,陰虛內熱等證。(3)生地與側柏葉配伍,清熱養陰,涼血止血,用於血熱妄行的吐血、尿血、衄血、便血、崩漏下血等證。(4)生地與麥冬配伍,清熱養陰生津,用於熱病傷津,舌紅咽乾,消渴證的口渴多飲或熱盛傷陰,腸燥便秘等證。(5)生地、赤芍、牡丹皮配伍,清熱涼血,活血散瘀,主要用於熱入血分所致的發熱煩躁甚或昏狂譫妄、斑疹紫黑,或吐血、衄血。(6)生地黃、女貞子、當歸配伍,滋陰養血,用於肝腎陰虛型慢性腎衰竭。(7)生地黃、桃仁、紅花配伍,益陰養血,通絡逐痺,用於頑痺。

藥性分析/方解

甘,寒。歸心、肝、腎經。1、本品性寒入血,以“涼血為最”。既能清營、血分之熱邪,又能止血熱妄行之出血,為清熱涼血之要藥,適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及血熱諸出血。甘寒質潤,能清熱養陰、生津潤燥,大凡陰津虧損,“虛而有熱者,宜加用之”。因其滋潤寒涼,最滑大腸”,故對“老人津液枯絕,大腸燥結不潤者,皆當用之2、地黃功擅清熱涼血,滋陰生津。自古至今為血熱出血,溫病營血分證,以及陰虛內熱,口渴、消渴等證的要藥之一。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地黃具有良好的保護肝臟與降低血糖效應,特別是後者,為傳統生津止渴之品,為治療糖尿病提供科學依據。3、生地黃包括鮮地黃和乾地黃兩種,均有清熱、涼血、養陰的功效。但鮮地黃苦重於甘,其氣大寒,清熱涼血作用較為突出;地黃甘重於苦,益陰養血之功較佳。故急性熱病,熱入營血,以鮮者為佳;慢性陰虛內熱的病證,以幹者為宜。4、地黃性寒而滯,故脾虛溼滯,腹滿便溏,胸膈多痰者忌用,外感病邪者忌用,蓋邪從外入最忌滋滯,“必兼疏拓之性者方可入劑”。5、鮮地黃古代本草稱為生地黃,而現今則稱乾地黃為生地黃。兩者氣味同為甘苦而寒,功效同是清熱涼血,滋陰生津,但同中有異也。鮮地黃苦重於甘,其氣大寒,偏於清熱涼血,臨床多用於治療溫熱病處於大熱時期,邪熱深入營分的舌絳口渴及吐衄發斑等血熱熾盛之症;乾地黃甘重於苦,故偏於滋陰養血,臨床多用於治療熱病後期,陰液已傷,餘邪未盡者,或陰虛陽亢,血虛化燥心煩內熱等病證。6、生地黃具有止血的功效,在古代本草書籍中就有記述,如《名醫別錄》說其主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後血上薄心閻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豌折,瘀血留血,鼻衄、嘔血,皆搗飲之。”而從臨床應用情況來看,生地黃是具有止血功效的,用於治療血熱所致出血病證。取其止血功效,以炒炭用為佳。

規格

統貨、1-2級、3-4級。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鮮品用量加倍,或以鮮品搗汁入藥。

不良反應

尚未見此方面報道。

禁忌

1、生地黃質地滋膩,柔潤,味甘而厚,擅補陰血,但有傷脾陽阻礙胃氣的不良反應,故脾胃氣虛,或脾陽不足,受納運化之力不足,臨床表現為食慾不振,少食便溏,或腹滿洩瀉,舌質淡,苔白多津,脈細無力等症者當忌用鮮地黃、生地黃,以免傷陽困脾。2、生地黃養血滋陰,屬性陰,溼邪也屬陰,兩陰相加,多生寒溼阻滯,且中焦脾土,與溼同氣相求,最易致滯,故不可使用本品。臨床表現為脘腹胸脅脹滿痞塞,噯氣不暢,矢氣不通,食慾不振,口渴少飲,舌苔厚膩等症者應忌用。3、溼停成飲,飲聚成痰,痰飲與溼濁同源,皆因肺、脾、腎三髒陽虛所致。生地黃陰柔傷陽,有生痰積飲之弊,故痰飲滯膈,嘔吐清水,氣短胸悶,脅肋脹滿,肢體腫痛,肥胖,咳逆倚息,腸間轆轆有聲等症者,應慎用。《醫學入門》:“中寒有痞、易洩者禁”。

注意事項

1、鮮品可搗汁入藥,清熱涼血之力更強;止血宜炒炭。2、《品彙精要》謂:生地黃“忌蘿蔔、蔥白、韭白、薤白”。3、不宜用銅、鐵器煎藥。4、畏蕪荑、萊菔子。惡貝母、薑汁、縮砂仁。忌銅鐵器。5、低血糖、低血壓者不宜長期大量單用。6、嬰幼兒、老年人不宜大量、單味藥長期使用。

藥物相互作用

1、生地黃配大黃:滋陰增液,通便洩熱。生地黃甘寒微苦,長於滋陰清熱,涼血生津,兼能止血;大黃苦寒沉降,力猛善走,能盪滌胃腸實熱積滯,清瀉血分實熱,並能消瘀活血。二藥配伍應用,發揮協同作用,清熱涼血之功明顯增強,攻補兼施,增水行舟,共收滋陰增液,通便洩熱之功。2、生地黃配熟地黃:二者同為一物,因加工炮製方法不同,其性有寒熱之別,功效也有所偏重。生地黃甘寒,性潤多汁,重在清熱涼血生津;熟地黃甘溫,氣味俱厚,重在養血填精,補益肝腎。兩藥配伍,既能滋腎陰,養精血,又能涼血止血,從而使治療範圍擴大。適用於婦人產後津傷血虧之口渴、失眠、大便秘結,肝腎不足、精虧血少而兼血熱之月經過多、崩漏、心悸失眠、眩暈,熱病傷陰及老年性便秘等。方如地黃煎。亦可用於治陰虛內熱之盜汗症。方如當歸六黃湯。3、生地黃配玄參:二者均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作用。但生地黃偏於涼血止血;玄參長於涼血解毒。兩藥相須為用,使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力倍增,既可用於血熱實證,又可用於陰虛證。適用於熱入血分之吐血、衄血、發熱譫語,熱病陰傷之心煩口渴、大便秘結,虛火上炎之咽喉腫痛,也可用於消渴證。方如清營湯。4、生地黃配烏梅:生地黃甘寒,能清熱養陰;烏梅酸澀性平,能斂虛火,生津液。兩藥配伍,酸甘化陰,養陰生津、退虛火,適用於陰虛內熱之口渴多飲、煩熱,溫病後期之陰傷津耗或暑熱傷陰之口渴、煩熱等。方如連梅湯。5、生地黃配旱蓮草:生地黃能清熱涼血止血,滋陰補腎生津;旱蓮草能滋陰瀉熱,血止血。兩藥相輔相成,清熱涼血止血作用增強,且滋陰補腎,適用於肺癆咯血及血熱妄行之出血證。方如二至地黃湯。

藥理作用

本品水提液有降壓、鎮靜、抗炎、抗過敏作用;其流浸膏有強心、利尿作用。其乙醇提取物有縮短凝血時間的作用。地黃有對抗連續服用地塞米松後血漿皮質酮濃度的下降,並能防止腎上腺皮質萎縮的作用,具有促進機體淋巴母細胞的轉化、增加T淋巴細胞數量的作用,並能增強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功能,特別對免疫功能低下者作用更明顯。

毒理作用

對心臟作用的實驗中發現,生地黃流浸膏雖然對蛙心的收縮力有顯著增強作用,對衰弱的心臟更顯著,但大劑量能使正常蛙心中毒。大鼠靜脈注射地黃的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也發現對其心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使心跳變慢甚至停止,因此,大劑量使用地黃時應注意對心臟的毒性。

貯藏方法

置通風乾燥處,防黴,防蛀。

附註

用藥甄別:1、鮮地黃與乾地黃。兩藥均源於玄參科地黃,皆能清熱涼血,滋陰生津,潤腸通便,可治熱病邪入營血之高熱神昏、溫毒發斑,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斑疹紫黑。久病傷陰之骨蒸潮熱、內熱消渴及陰虛腸燥便秘。然鮮地黃多汁,清熱涼血生津效佳,熱甚傷津者多用;乾地黃質潤,清熱力稍差而長於涼血清熱滋陰,陰虛血熱、骨蒸潮熱多用。2、生地黃與知母。兩藥均能清熱養陰,生津止渴,同治熱病煩渴、骨蒸潮熱、陰虛消渴、腸燥便秘。然生地黃入營血分,長於清熱涼血,滋陰生津,多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血熱妄行之斑疹吐衄或陰血不足兼血熱者;知母屬清熱瀉火藥,善清肺胃氣分實熱而除煩止渴,主治溫熱病邪在氣分,壯熱煩渴、脈洪大,又能清瀉肺火,滋陰潤肺,可治肺熱咳嗽、痰黃黏稠或陰虛燥咳、乾咳少痰。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