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小橘 - 中藥材

山小橘,中药名。为芸香科山小橘属植物山小橘Glycosmisparviflora(Sims)Kurz的根和叶。植物山小橘,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具有祛风解表,化痰止咳,理气消积,散瘀消肿之功效。主治感冒咳嗽,食滞纳呆,食积腹痛,疝气痛,跌打肿痛。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解表,化痰止咳,理氣消積,散瘀消腫。

主治

感冒咳嗽,食滯納呆,食積腹痛,疝氣痛,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葉搗敷。

注意事項

孕婦忌服。

相關論述

1、《廣西中草藥》:“行氣祛痰,散瘀消腫,祛風消積。主治感冒咳嗽,食積腹痛,跌打腫痛。”

2、《廣西本草選編》:“根,行氣消積,化痰止咳。葉,散瘀消腫。主治感冒咳嗽,食積腹痛,小腸疝氣痛,跌打腫痛。”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黃疸型肝炎,(山小橘)根12g。水煎服。(《廣西民族藥簡編》)

2、治跌打腫痛,用(山小橘)鮮葉搗爛,酒調外敷。(《廣西本草選編》)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根全年均可採,洗淨,切片曬乾;葉鮮用。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葉片多皺縮,完整者展平後呈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7-14cm,寬3-6c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灰綠色,微有光澤,下面淺黃綠色。葉脈稍隆起,兩面有透明腺點;葉柄短。氣微香,味苦、辛。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芸香科山小橘屬植物山小橘。

形態特徵

山小橘,別名山油柑《植物分類學報》,小果《海南植物誌》,假油餅木、水禾木《廣西藥用植物名錄》,山金橘、山柑子(福建),野沙柑(廣西),降真香(廣東)。灌木或小喬木,高約3m。嫩枝常被褐鏽色絨毛且呈壓扁狀。葉互生,有單葉和羽狀複葉兩種;單葉生於短柄上;奇數羽狀複葉具小葉3-5;小葉柄長1-4mm;小葉片紙質,長圓形,長6-18cm,寬2.5-5cm,先端漸尖或急尖而鈍頭,基部狹楔形,緣或為不規則的微波狀,兩面無毛,上面綠色,下面較淡,具透明腺點,幹後兩面蒼暗。圓錐花序腋生,稀頂生,長2-6cm,花序軸初時被褐色短柔毛;萼5裂,廣卵形,外被毛;花瓣5,白色或淡黃色,橢圓形,長約3-4mm,光滑;雄蕊10,等長,藥隔無腺體,但在先端為延長的凸尖;於房上位,扁圓形,花柱短,有細小腺點。漿果近球形,直徑1-1.5cm,淡紅色或硃紅色,熟時半透明,味甜可食。花期6-9月,果期10-11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低丘陵的灌叢或疏林中。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