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核 - 中藥材

荔枝核,中药名。为无患子科荔枝属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行气散结,散寒止痛的功效。主治疝气痛,睾丸肿痛,胃脘久痛,痛经,产后腹痛。

功效作用

功能

行氣散結,散寒止痛。

主治

1、疝氣痛,睪丸腫痛:本品主入肝經,味辛能行,味苦能洩,性溫祛寒,有疏肝理氣、行氣散結、散寒止痛之功。

2、胃脘久痛,痛經,產後腹痛:本品辛行苦洩溫通,入肝胃經,有疏肝和胃、理氣止痛作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4.5-9g。或入丸散劑。

注意事項

無寒溼滯氣者勿服生。

化學成分

本品含揮發油,油中成分有3-羥基丁酮等,還有亞甲環丙基甘氨酸。

藥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荔枝核水提液(600微克/50微升)有明顯的抗病毒作用。

2、對血糖影響:荔枝核的水和乙酸提取物均能降低腎上腺素和葡萄糖所致的小鼠血糖升高,也能防治ALX糖尿病大鼠的血糖、TC、G含量的升高,提高HDL-C含量和HDL-C/C比值,提高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但對總蛋白和白蛋白含量無明顯影響。

毒理作用

荔枝核急性毒性甚低,以20g/kg劑量灌胃,給藥後3天內無一死亡。

相關論述

1、《本草衍義》:“治心痛及小腸氣。”2、《本草綱目》:“行散滯氣,治頹疝氣痛,婦人血氣痛。”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寒凝氣滯之疝氣痛、睪丸腫痛,可與小茴香、青皮等同用,如荔核散(《世醫得效方》);或與小茴香、吳茱萸、橘核等同用,如疝氣內消丸(《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若睪丸腫痛屬溼熱者,可配龍膽草、川楝子、大黃等同用。

2、治肝氣鬱結、肝胃不和之胃脘久痛,可與木香研末服,如荔香散(《景嶽全書》);若肝鬱氣滯血瘀之痛經及產後腹痛,可與香附研末服,如蠲痛散(《婦人良方》),或酌加川芎、當歸、益母草等同用,療效更好。

相關配伍

1、荔枝核配橘核:荔枝核善走肝經血分,功擅行氣、散寒、止痛;橘核沉降,入足厥陰肝經,功專行氣、散結、止痛。二藥參合,專入肝經,直達少腹,祛寒止痛、散結消腫之功益彰。適用於小腸疝氣、睪丸腫痛;氣滯血瘀,少腹刺痛;腹內包塊等。

2、荔枝核配川楝子:荔枝核辛微苦性溫,具有行氣、散寒、止痛之功;川楝子苦寒,行氣止痛、殺蟲。二藥配伍,增強其行氣止痛作用。適用於肝胃氣痛及疝氣痛。

鑑別用藥

生荔枝核與鹽荔枝核:荔枝核生品具有理氣散結,祛寒止痛的功效,偏於治肝氣鬱滯,胃脘疼痛,婦女少腹刺痛,亦治疝氣疼痛;鹽荔枝核鹹以軟堅散結,偏入肝經血分,行血中之氣,長於療疝氣止痛,用於睪丸冷痛或小腸寒疝。

相關藥品

生力膠囊、十香丸、降糖舒膠囊、補脾益腸丸、前列安栓。

相關方劑

荔枝散(《景嶽全書》)、木香楝子散(《張氏醫通》)。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果皮及肉質假種皮,洗淨,乾燥。

炮製方法

1、荔核: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用時搗碎。

2、炒荔枝核:取淨荔枝核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焦取出放涼。用時搗碎。3、鹽荔枝核:取淨荔枝核搗碎,用鹽水拌勻,阿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幹,取出放涼;或將荔枝核洗淨,用鹽水煮沸全鹽水被吸盡為度、取出乾燥,搗碎。每荔枝核100kg,用食鹽2kg。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鹽荔枝核、炒荔枝核密閉,置通風乾燥處。

藥材鑑別

鑑別

本品粉末棕黃色。鑲嵌層細胞黃棕色,呈長條形,由數個細胞為一組,作不規則方向嵌列。星狀細胞淡棕色,呈不規則星狀分枝,分枝先端平截或稍鈍圓,細胞間隙大,壁薄。石細胞成群或單個散在,呈類圓形、類方形、類多角形、長方形或長圓形,多有突起或分枝。子葉細胞呈類圓形或類圓多角形,充滿澱粉粒,並可見棕色油細胞。

藥材性狀

種子長圓形或長卵形,稍扁,長1.5-2.5cm。直徑0.5-1.5cm。表面棕色至棕紅色,稍具光澤,有不規則凹隙和細皺紋;一端平截,有近圓形黃棕色的種臍,直徑5-7mm,另一端圓鈍。質堅硬,剖開後種皮薄革質而脆;有2片肥厚子葉,橙黃色或棕黃色。氣微,味微甘、苦、澀。以粒大、飽滿者為佳。

飲片性狀

1、荔枝核:參見“藥材”項。

2、鹽荔枝核:呈碎塊狀,斷面棕褐色,偶見焦斑,味苦澀而微鹹。

3、炒荔枝核:形如荔枝核,表面棕褐色微焦。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無患子科荔枝屬植物荔枝。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10-15m。偶數羽狀複葉,互生,葉連柄長10-25cm,或過之;小葉2或3對,少4對,小葉柄長7-8mm,葉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6-15cm,寬2-4cm,先端驟尖或尾狀短漸尖,全緣,無毛,薄革質或革質。圓錐花序頂生,闊大,多分枝;花草性,雌雄同株;萼淺杯狀,深5裂,被金黃色短絨毛;花瓣5,基部內側有闊而生厚毛的鱗片;雄蕊6-7,有時8,花絲長約4mm;子房密被小瘤體和硬毛。果卵圓形至近球形,長2-35cm,成熟時通常暗紅色至鮮紅色。種子全部被肉質假種皮包裹。花期春季,果期夏季。

分佈區域

分佈於華南和西南等地,尤以廣東和福建南部、臺灣栽培最盛。

道地產區

主產於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