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枝 - 中藥材
桑枝,中药名。为桑科桑属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嫩枝。具有祛风湿,利关节的功效。主治风湿痹证,肩臂、关节酸痛麻木。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溼,利關節。
主治
1、風溼痺證:本品性平,祛風溼而善達四肢經絡,通利關節,痺證新久、寒熱均可應用,尤宜於風溼熱痺,肩臂、關節痠痛麻木者。
2、西醫診為風溼、類風溼關節炎、骨質增生、肩周炎、骨折後期關節功能障礙、坐骨神經痛、肱骨外髁骨膜炎、骨關節病屬風溼熱痺者,蕁麻疹、溼疹屬風邪在表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9-15g。外用:適量。
化學成分
桑枝含鞣質,蔗糖,果糖,水蘇糖,葡萄糖,麥芽糖,棉子糖,阿拉伯糖,木糖等。近來從桑枝水提物中分得4個多羥基生物鹼及2個氨基酸(7-氨基丁酸和L-天門冬氨酸)。
藥理作用
桑枝有較強的抗炎活性,可提高人體淋巴細胞轉化率,具有增強免疫的作用。
相關論述
1、《本草圖經》:“《近效方》雲:療遍體風癢乾燥,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輕身,聰明耳目,令人光澤,兼療口乾。”2、《本草備要》:“利關節,養津液,行水祛風。”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普濟本事方》單用煎服治風熱痺痛,《景嶽全書》一味熬膏治筋骨痠痛,四肢麻木。但因單用力弱,多隨寒熱新久之不同,配伍其他藥物。偏寒者,配桂枝、威靈仙等;偏熱者,配絡石藤、忍冬藤等;偏氣血虛者,配黃芪、雞血藤、當歸等。若與柳枝、杉枝、槐枝等配伍外洗,可治風毒攻手足疼痛,面板不仁,如桑枝湯(《聖惠方》)。
相關配伍
1、桑枝配桂枝:桑枝祛風通絡,善治風溼拘攣,肩臂疼痛;桂枝溫通經脈,善治血痺麻木、上肢痺痛。兩藥相配,走竄上行,治療肩、臂、手指諸關節疼痛的效果顯著。對肌膚麻木不仁、拘急疼痛亦有良效。
2、桑枝配桑寄生:桑枝橫行四肢,除溼消腫,通絡止痛;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祛風逐溼,補血通脈。桑枝以通為主,桑寄生以補為要。兩藥參合,一補一通,相互為用,補肝腎,壯筋骨,祛風溼,通經絡,止疼痛的功效顯著。適用於風溼痺症所致腰腿痠痛、關節屈伸不利、筋骨疼痛以及肝腎不足、陰虛陽亢所致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
3、桑枝配防己:桑枝味苦性平,祛風通絡,舒筋緩脈;防己宣散降瀉,祛風除溼,通絡止痛。兩藥相配,有祛風除溼,舒筋活絡,緩急止痛之功。適用於外感風溼所致的四肢拘攣,麻木疼痛等。
4、桑枝配雞血藤:桑枝性善走竄,可祛風通絡;雞血藤舒筋活絡,更能補血活血。二者合用,有活血通絡之功。適用於風溼兼有血瘀之四肢筋骨疼痛。
5、桑枝配松節:兩藥均為祛風溼藥,松節長於疏通經絡,行氣血,利骨節,尤善於祛筋骨間風寒溼邪。兩藥合用,可增強祛風溼、通經絡、利關節的功效。適用於風溼痺症所致肢體關節屈伸不利,疼痛麻木等。
鑑別用藥
1、桑枝與秦艽:兩者均為祛風溼清熱藥,功能祛風通絡,用於風溼痺痛,四肢拘攣中風手足不遂等。但秦艽味辛苦、性微寒,故發熱,關節紅腫熱痛者尤為適宜;且祛風除溼而不燥,有“風藥中之潤劑,散藥中之補劑”之稱,故能養血舒筋,清退虛熱,還可用治骨蒸潮熱、溼熱黃疸、小兒疳積發熱等;秦艽可引溼熱下行,故溼熱黃疸亦能用之。桑枝味苦、性平,歸肝經,善行於上肢,尤宜於肩臂關節疼痛拘攣;還可祛風和血止癢,利水退腫,用治外感風邪引起的肢體痠痛、面板瘙癢、紫白癜風、水腫腳氣等。
2、桑枝與松節:兩者均為祛風溼藥,均能祛風除溼,活絡止痛,皆可用治風溼痺痛。但桑枝味苦氣平偏涼,功專祛風溼拘攣,作用偏於上肢,尤宜於上肢風溼熱痺,肩臂關節疼痛拘攣。取桑枝祛風通絡,除溼化痰之功,亦用於痰火壅滯所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桑枝能祛風和血,主遍體風癢乾燥,用於面板瘙癢、紫白癜風等;也能利水退腫,用於水腫腳氣等。松節氣溫性燥,歸肝、腎經,更長於疏通經絡,行氣血,利骨節,尤善於祛筋骨間風寒溼邪,主治風溼痺痛、跌打損傷、牙痛等。
3、桑枝與桂枝:兩者均能祛風通絡,皆可用治風溼痺痛。但桑枝以祛風除溼通絡為長,桂枝則以溫經散寒通絡為優,均偏行於上肢肩臂,古人認為桑枝得桂枝治肩臂痛,故對於上肢風溼痺痛常相須為用。不同之處在於,桑枝性偏涼,宜用於風溼熱痺,且善散風除溼,故也常用於風溼瘙癢,又能利水退腫,治療水腫腳氣;桂枝辛溫偏治寒痺,且溫經通陽之功還可用於治療胸痺、痛經、脘腹疼痛、痰飲等。
相關藥品
桑枝膏、強身壯骨酒、筋骨止痛膏、溼熱痺顆粒(片)。
相關方劑
桑枝秦艽湯(《青囊全集》)、沈氏桑尖湯(《雜病源流犀燭》)、桑枝煎(《聖惠方》)。
藥膳食療
桑枝雞:
1、功效:可清熱通痺,益氣補血,清利溼熱,用於系統性紅斑狼瘡。
2、原材料:桑枝60g,綠豆30g,雞肉250g。
3、做法:將雞肉洗淨,加入適量的水,放入綠豆及洗淨、切段的桑枝清燉至肉爛,起鍋前拌上鹽、姜、蔥等調味即可。
4、用法:飲湯食肉,量自酌。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春末夏初採收,去葉,曬乾,或趁鮮切片,曬乾。生用或炒用。
炮製方法
1、桑枝: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稍浸,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2、炒桑枝:取桑枝片,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
3、酒桑枝:取淨桑枝片,用黃酒拌勻,悶潤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黃色,取出放涼。每桑枝100kg,用黃酒12kg。
4、麩炒桑枝:先將鍋燒熱,撤入麥麩至冒煙,加入桑枝片,炒至淡黃色,篩去麩皮,放涼。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酒桑枝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藥材鑑別
鑑別
本品粉末灰黃色。纖維較多,成束或散在,淡黃色或無色,略彎曲,直徑10-30μm,壁厚5-15μm,彎曲處呈皺襞,胞腔甚細。石細胞淡黃色,呈類圓形、類方形,直徑15-40μm,壁厚5-20μm,胞腔小。含晶厚壁細胞成群或散在,形狀、大小與石細胞近似,胞腔內含草酸鈣方晶1-2個。草酸鈣方晶存在於厚壁細胞中或散在,直徑5-20μm。木栓細胞表面觀呈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或彎曲。
藥材性狀
嫩枝呈長圓柱形,少有分枝,長短不一,直徑0.5-1.5cm。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有多數黃褐色點狀皮孔及細縱紋,並有灰白色略呈半圓形的葉痕和黃棕色腋芽。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切片厚0.2-0.5cm,皮部較薄,木部黃白色,射線放射狀,髓部白色或黃白色。氣微,味淡。以質嫩、斷面黃白色者為佳。
飲片性狀
1、桑枝:為圓形或長橢圓形厚片,表面黃白色,呈放射狀紋理,髓部白色。周邊灰黃色或黃褐色。片堅韌氣微,味淡。
2、炒桑枝:表面黃色,偶有焦斑。
3、酒桑枝:表面黃色,偶有焦斑微有酒氣。
4、麩炒桑枝:表面淡黃色。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桑科桑屬植物桑。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15m。樹皮灰白色,有條狀淺裂;根皮黃棕色或紅黃色,纖維性強。單葉互生;葉柄長1-2.5cm;葉片卵形或寬卵形,長5-20cm,寬4-10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粗鋸齒或圓齒,有時有不規則的分裂,上面無毛,有光澤,下面脈上有短毛,腋間有毛,基出脈3條與細脈交織成網狀,背面較明顯;托葉披針形,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狀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長1-2cm,被毛,總花梗長5-10mm;雄花序長1-2.5cm,下垂,略被細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頭2裂。瘦果,多數密整合一卵圓形或長圓形的聚合果,長12.5cm,初時綠色,成熟後變肉質、黑紫色或紅色。種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全國各地。
道地產區
全國各地均產。
生長環境
生於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處,多為人工栽培。
生長見習
喜溫暖溼潤氣候,稍耐蔭。氣溫12℃以上開始萌芽,生長適宜溫度25-30℃,超過40℃則受到抑制,降到12℃以下則停止生長。耐旱,不耐澇,耐瘠薄。對土壤的適應性強。
繁殖方式
用種子、嫁接和壓條繁殖。
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採取紫色成熟桑椹,搓去果肉,洗淨種子,隨即播種或溼砂貯藏。春播、夏播、秋播均可。夏播、秋播可用當年新種子。播前用50℃溫水浸種,待自然冷卻後,再浸泡12h,放溼砂中貯藏催芽,經常保持溼潤,待種皮破裂露白時即可播種,按行株距20-30cm開溝,溝深1cm,每1hm2用種量7.5-15kg。覆土。約經10d出苗。苗高3-4cm間苗,去弱留強,並補苗。春、秋季按株距10-15cm定苗。
2、嫁接繁殖:袋接法,於嫁接前20d,剪接穗,溼沙貯藏,使砧木剪口處的皮層和木質部分離成袋狀,然後插入接穗,以插緊為止。芽接,春、夏季用“T”形芽接或管狀芽接(套接)。
3、壓條繁殖:早春將母株橫伏固定於地面,埋入溝中,露出頂端,培土壓實,待生根後與母體分離。春或秋季進行定植。按行、株距2m×0.4m開穴、穴徑0.5-0.7m,穴底施入腐熟廄肥,上鋪薄土一層,栽入,填表土後,將植株向上提一提,使根部舒展,再填心土,壓實,澆水。
病蟲防治
1、病害有桑萎縮病、桑疫病、桑褐斑病、桑根結線蟲病等。
2、蟲害有桑螟、桑蟥、桑象蟲、桑白蚧、桑天牛、桑薊馬、桑始葉蟎等。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