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葉 - 中藥材

大青叶,中药名。为十字花科菘蓝属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叶片。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功效。主治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喉痹口疮,痄腮丹毒。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主治

1、熱入營血,溫毒發斑:本品苦寒,善解心胃二經實火熱毒;又入血分而能涼血消斑,氣血兩清,故可用治溫熱病心胃毒盛,熱入營血,氣血兩燔,高熱神昏,發斑發疹。

2、喉痺口瘡,痄腮丹毒:本品苦寒,既能清心胃實火,又善解瘟疫時毒,有解毒利咽,涼血消腫之效。

3、西醫診為流行性感冒、急性咽炎、流行性腮腺炎屬於風熱表證者,急性網狀淋巴管炎、單純性皰疹、面板化膿性感染、皰疹性口炎等屬於熱入營血、心胃火盛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

脾胃虛寒者忌用。

化學成分

菘藍葉含色氨酸、靛玉紅B、葡萄糖蕓薹素、新葡萄糖蕓薹素、葡萄糖蕓薹素-1-磺酸鹽及靛藍。

藥理作用

菘藍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大青葉對乙肝表面抗原以及流感病毒亞甲型均有抑制作用。靛玉紅有顯著的抗白血病作用。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主熱毒痢,黃疸,喉痺,丹毒。”

2、《本草正》:“治瘟疫熱毒發斑,風熱斑疹,癰瘍腫痛,除煩渴,止鼻衄,吐血……凡以熱兼毒者,皆宜藍葉搗汁用之。”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溫熱病心胃毒盛,熱入營血,氣血兩燔,高熱神昏,發斑發疹,常與水牛角、玄參、梔子等同用,如犀角大青湯(《醫學心悟》)。本品功善清熱解毒,若與葛根、連翹等藥同用,便能表裡同治,故可用於風熱表證或溫病初起,發熱頭痛,口渴咽痛等,如清瘟解毒丸(《中國藥典》2005年版)。

2、治心胃火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者,常與生地、大黃、升麻同用,如大青湯(《聖濟總錄》);若瘟毒上攻,發熱頭痛,痄腮,喉痺者,可與金銀花、大黃、拳參同用;用治血熱毒盛,丹毒紅腫者,可用鮮品搗爛外敷,或與蒲公英、紫花地丁、蚤休等藥配伍使用。

相關配伍

1、大青葉配板藍根:二者均為大苦大寒之品,作用基本相似,皆有清熱解毒、涼血之功。大青葉既能走氣分,又能行血分,既可清熱解毒,又能涼血化斑,善清解心胃實熱火毒;板藍根清血熱、解熱毒之力較大青葉強。二藥相須為用,清熱解毒之力明顯增強。適用於溫熱毒邪所致的多種病證,如咽喉腫痛、大頭瘟、痄腮,熱毒發斑、發疹等。

2、大青葉配山豆根:與大青葉配板藍根相似,以清熱解毒、消腫利咽作用見長,多用於風熱或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

相關藥品

清瘟解毒片(丸)、清火片、消炎退熱顆粒、複方大青葉合劑。

相關方劑

大青丸(《聖濟總錄》)、大青散(《聖惠方》)、大青湯(《外臺秘藥》引《延年秘錄》)、大青湯(《傷寒總病論》)。

藥膳食療

大青番瀉葉茶:

1、功效:清熱解毒、瀉火通便。主治複發性口瘡、心胃火盛、口腔糜爛、口臭口渴、心煩不寐、腹脹腹痛、大便秘結等。

2、原材料:大青葉10克,番瀉葉3克。

3、做法:將大青葉、番瀉葉洗淨切碎,用沸水沖泡後加糖調味。

4、用法:代茶頻飲。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冬季栽培,夏、秋二季分2-3次採收,略洗,切碎,鮮用或曬乾生用。

炮製方法

揀去雜質及枯葉,洗淨,稍潤,切段,曬乾。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置通風乾燥處,防黴。

藥材鑑別

鑑別

1、本品粉末綠褐色。下表皮細胞垂周壁稍彎曲,略成連珠狀增厚;氣孔不等式,副衛細胞3-4個。葉肉組織分化不明顯;葉肉細胞中含藍色細小顆粒狀物,亦含橙皮苷樣結晶。

2、取本品粉末0.5g,加三氯甲烷20ml,加熱迴流1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靛藍對照品、靛玉紅對照品,加三氯甲烷製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三氯甲烷-丙酮(5:4: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分別顯相同的藍色斑點和淺紫紅色斑點。

藥材性狀

葉極皺縮捲曲,有的破碎。完整葉片展開後長橢圓形至長圓狀倒披針形,長5-20cm,寬2-6cm,上表面暗灰綠色,有的可見色較深稍突起的小點;先端鈍,全緣或微波狀,基部漸狹下延至葉柄成翼狀;葉柄長4-10cm,淡棕黃色。質脆。氣微,味微酸、苦、澀。

飲片性狀

為不規則破碎葉段,多皺縮捲曲,表面暗灰綠色,葉脈明顯,質脆。氣微,味微酸,苦澀。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十字花科菘藍屬植物菘藍。

形態特徵

二年生草本,高40-100cm;莖直立,綠色,頂部多分枝,植株光滑無毛,帶白粉霜。基生葉蓮座狀,長圓形至寬倒披針形,長5-15cm,寬1.5-4cm,頂端鈍或尖,基部漸狹,全緣或稍具波狀齒,具柄;基生葉藍綠色,長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7-15cm,寬1-4cm,基部葉耳不明顯或為圓形。萼片寬卵形或寬披針形,長2-2.5mm;花瓣黃白,寬楔形,長3-4mm,頂端近平截,具短爪。短角果近長圓形,扁平,無毛,邊緣有翅;果梗細長,微下垂。種子長圓形,長3-3.5mm,淡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分佈區域

原產於我國,現各地均有栽培。

道地產區

主產於江蘇、安徽、河北、河南、浙江等地。

生長見習

適應性較強,能耐寒,喜溫暖怕水澇。

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播種分春播和夏播,春播於4月下旬進行,夏播不遲於6月中旬,播前用40℃溫水浸泡種子4h,撈出晾乾後隨即拌細沙進行播種。在床上開溝,溝距寬20-25cm,溝深2cm。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覆土1cm左右,稍加鎮壓。播種量為22.5ks/hm2-30ks/hm2

病蟲防治

霜黴病:收穫後,地上部分集中燒燬深埋;注意排水和通風透光,合理密植,降低溼度,避免與十字花科等易感染霜黴病的作物連作或輪作;發病初期用65%代森鋅500倍液或50%退菌特1000倍液噴霧防治。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