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毛金蓮 - 中藥材
野毛金莲,中药名。为罂粟科植物五脉绿绒蒿Meconopsisquintuplinerviavar.quintuplinervi的全草。分布于陕西、甘肃南部、青海、湖北、四川、西藏等地。具有清热利湿,止咳定喘,止痛之功效。用于湿热黄疸,水肿,肺热咳喘,咽喉热痛,胃痛,小儿惊风。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溼,止咳定喘,止痛。
主治
用於溼熱黃疸,水腫,肺熱咳喘,咽喉熱痛,胃痛,小兒驚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取花研末服,1.5-3g。
藥理作用
具有抗乙肝型病毒作用。
相關論述
《陝西中草藥》:“鎮痙熄風,定喘,清熱解毒。主治小兒驚風,肺炎,咳喘。”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小兒高熱驚風:毛果七10g,燈臺七15g,鈕子七10g,羊角參10g,水煎服。
2、咳嗽、喘息:毛果七10g,野罌粟10g,太白小紫菀15g,鼠麴草10g,千里光10g,水煎服。
3、胃痛、脅痛:毛果七10g,太白米5g,紅石耳5g,水煎服,或研粉沖服。(1-3方出自《七秦藥嶺》)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季花盛開時採收全草,曬乾。
炮製方法
去雜,洗淨,稍悶,切段,乾燥。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根莖及根呈圓錐形,表面棕褐色。花腋生;花、葉皺縮成團,棕黃色。氣清香,味微苦。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罌粟科植物五脈綠絨蒿。
形態特徵
五脈組絨蒿,又名歐擺完保(藏語),毛葉兔耳風、毛果七(陝西),野毛金蓮(青海)。多年生草本,高30-50釐米,基部蓋以宿存的葉基,其上密被淡黃色或棕褐色、具多短分枝的硬毛。鬚根纖維狀,細長。葉全部基生,蓮座狀,葉片倒卵形至披針形,長2-9釐米,寬1-3釐米,先端急尖或鈍,基部漸狹並下延入葉柄,邊緣全級,兩面密被淡黃色或棕褐色、具多短分枝的硬毛.明顯具3-5條縱脈;葉柄長3-6釐米。花葶1-3,具肋,被棕黃色、具分枝且反折的硬毛,上部毛較密。花單生於基生花葶上,下垂。花芽寬卵形;萼片長約2釐米,寬約1.5釐米,外面密被棕黃色、具分枝的硬毛;花瓣4-6,倒卵形或近圓形,長3-4釐米,寬2.5-3.7釐米,淡藍色或紫色;花絲絲狀,長1.5-2釐米,與花瓣同色或白色,花葯長圓形,長1-1.5毫米,淡黃色;子房近球形、卵珠形或長圓形,長5-8毫米,密被棕黃色、具分枝的剛毛,花柱短,長1-1.5毫米,柱頭頭狀,3-6裂。菇果橢回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1.5-2.5釐米,密被緊貼的剛毛,3-6搖自頂端微裂。種子狹卵形,長約3毫米,黑褐色,種皮具網紋和皺褶。花果期6-9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陝西、甘肅南部、青海、湖北、四川、西藏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300-4000m的高山草地或陰坡灌叢中。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