栲慄果殼 - 中藥材
栲栗果壳,中药名。为壳斗科植物桂林栲CastanopsischinensisHance的总苞。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西南部及云南等地。具有除湿热之功效。常用于湿热腹泻。
功效作用
功能
除溼熱。
主治
用於溼熱腹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苦、澀,平。”
《全國中草藥彙編》:“除溼熱。治溼熱腹瀉。”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集,剝取種子時收集,曬乾。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殼鬥科植物桂林栲。
形態特徵
桂林栲,又名錐《中國高等植物圖鑑補編》,錐慄栲、野板栗栲《雲南種子植物名錄》,米錐、桂林錐《中國樹木志》。喬木,高達20m,胸徑60cm。樹皮暗灰色,老時縱裂。小枝有橢圓形皮孔,無毛。葉互生;葉柄長1-2.5cm;葉片披針形或卵圓披針形,長7-18cm,寬2-5cm,先端漸尖,基部常圓形或寬楔形,中部以上有鋸齒,網路較明顯,葉兩面近同色,中脈在上面有突起,無毛,羽狀側脈10-12對。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圓錐狀或穗狀,花序軸幾無毛,雄花綠白色,細小,排成直立,分枝的圓錐狀或穗狀花序,簇生於小枝頂端;雌花每朵藏於一總苞內,排成一短的穗狀花序。總苞徑約2.5cm,外被密生鹿角狀銳刺,成熟時開裂,3-4裂瓣,殼鬥壁厚1-1.5mm,刺長0.7-1.4cm,基部或中部以下匯合生成刺束,較密生,殼鬥內壁密被棕色長絨毛,外壁及刺幼時被灰色細毛,殼鬥成熟時近無毛,每殼鬥具1堅果;堅果近卵形,直徑1-1.3cm,高1.2-1.6cm,無毛,臍部與果底部幾同大。花期5-7月,果期翌年9-11月。
分佈區域
廣東、廣西、貴州西南部及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喜溫暖溼潤,常生於海拔200-1500m的山地或谷地,與常綠闊葉林混交,有時與馬尾松混交形成混交林。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