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藥 - 中藥材

乌药,中药名。为樟科山胡椒属植物乌药Lindera aggregata(Sims)Kosterm.的干燥块根。具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的功效。主治寒凝气滞胸腹诸痛证,尿频,遗尿。

功效作用

功能

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主治

1、寒凝氣滯胸腹諸痛證:本品味辛行散,性溫祛寒,入肺而宣通,入脾而寬中,故能行氣散寒止痛。

2、尿頻,遺尿:本品辛散溫通,入腎與膀胱而溫腎散寒,縮尿止遺。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3-9g。

注意事項

氣血虛及內熱證患者禁服;孕婦及體虛者慎服。

化學成分

本品含生物鹼及揮發油。油中的主要成分為烏藥烷、烏藥烴、烏藥醇、烏藥酸、烏藥醇酯等。

藥理作用

烏藥對胃腸道平滑肌有興奮和抑制的雙向調節作用,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其揮發油內服能興奮大腦皮質,促進呼吸,興奮心肌,加速血液迴圈,升高血壓及發汗;外塗能使區域性血管擴張,血液迴圈加速,緩和肌肉痙攣疼痛;本品對小鼠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

相關論述

1、《藥品化義》:“烏藥,氣雄性溫,故快氣宣通,疏散凝滯,甚於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內寬中而順氣。以之散寒氣,則客寒冷氣自除;驅邪氣則天行疫瘴即卻;開鬱氣,中惡腹痛,胸膈脹痛,頓然可減;疏經氣,中風四肢不遂,初產血氣凝滯,漸次能通,皆藉其氣雄之功也。”2、《本草求真》:“凡一切病之屬於氣逆,而見胸腹不快者,皆宜用此。功與木香、香附同為一類。但木香苦溫,入脾爽滯,每於食積則宜;香附辛苦入肝膽二經,開鬱散結,每於優鬱則妙。此則逆邪橫胸,無處不達,故用以為胸腹逆邪要藥耳。”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胸腹脅肋悶痛,常配香附、甘草等同用,如小烏沉湯(《和劑局方》),也可與薤白、瓜蔞皮、延胡索等同用;若治脘腹脹痛,可配伍木香、青皮、莪術等,如烏藥散(《聖惠方》),也可與香附、木香、陳皮等同用;治寒疝腹痛,多與小茴香、青皮、高良薑等同用,如天台烏藥散(《醫學發明》);若寒凝氣滯痛經,可與當歸、香附、木香等同用,如烏藥湯(《濟陰綱目》)。

2、治腎陽不足、膀胱虛冷之小便頻數、小兒遺尿,常與益智仁、山藥等同用,如縮泉丸(《校注婦人良方》)。

相關配伍

1、烏藥配益智仁:烏藥辛溫,通上走脾肺,順氣降逆,散寒止痛,向下達於腎與膀胱,以溫下元,調下焦冷氣;益智仁辛溫氣香,既能溫補腎陽,收斂固澀、縮小便,又能溫胃逐寒,暖脾止瀉、攝涎唾。烏藥以行散為主,益智仁以溫補收澀為要。二藥伍用散一收,溫下元、散寒邪、補脾腎、縮小便之力益彰。適用於下元虛冷,小便頻數,小兒遺尿等。

2、烏藥配香附:烏藥辛開溫通,順氣降逆,散寒止痛,溫下元,調下焦冷氣;香附辛散苦降,不寒不熱,善於理氣開鬱,為婦科調經之良藥,又能入血分,故有人稱其為“血中氣藥”。香附善於宣散,能通行十二經脈,疏肝理氣,調經止痛。香附以行血分為主;烏藥專走氣分為要。香附偏於疏肝理氣;烏藥長於順氣散寒。二藥伍用,直奔下焦,共奏行氣消脹、散寒止痛之效。

3、烏藥配木香:烏藥辛溫,行氣止痛,溫腎散寒;木香苦辛性溫,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功。烏藥長於溫散下焦寒溼;木香長於行脾胃氣滯。二藥配伍,行氣止痛、溫裡散寒作用增強。適用於脘腹脹滿,嘔吐噯氣,不欲食,疝氣,脅痛。

鑑別用藥

1、生烏藥、酒制烏藥、烏藥炭:生烏藥順氣止痛,溫腎散寒,常用於胸腹脹痛,氣逆喘急,膀胱虛冷,遺尿尿頻,寒疝疼痛,痛經;酒制烏藥後,增強其行散溫通作用,功偏溫通利氣,多用於小腸氣,奔豚氣;烏藥炒炭後,澀性增加,功專收澀止血,多用於便血,血痢。

2、烏藥與烏頭:二藥均為辛溫之品,歸脾、腎經,均有散寒止痛之功。然烏藥又歸肺、膀胱經,可行氣止痛,溫腎散寒,縮尿止遺,用治寒凝氣滯所致胸腹諸痛,尿頻,遺尿;烏頭歸心肝經,且有大毒,能祛風除溼,散寒止痛,用治風寒溼痺,諸寒疼痛,跌打損傷,麻醉止痛等。

相關藥品

暖臍膏、抗宮炎片(膠囊)、筋骨痛消丸、調經活血片、縮泉丸。

相關方劑

五香散(《婦人大全良方》)、萆薢分清飲(《楊氏家藏方》)、天台烏藥散(《聖濟總錄》)、暖肝煎(《景嶽全書》)、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

藥膳食療

烏藥香附茶:

1、功效:溫經理痛,適用於年輕女性月經前。或行經時腹部疼痛及脹滿感。

2、原材料:香附9克,烏藥9克,延胡9克,肉桂3克。

3、做法:將上述所有藥材研末,以40毫升沸水沖泡,代茶飲用。

4、用法:月經期間,每日1劑,連服5天。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採挖,除去細根,洗淨,趁鮮切片,曬乾。生用或麩炒用。

炮製方法

1、烏藥片: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個分開,浸泡至六七成透時,取出,潤透,切薄片,乾燥。

2、炒烏藥:取淨烏藥片,置鍋內,用文火炒至深黃色,取出放涼。

3、醋烏藥:取烏藥片,加醋拌勻,略悶,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略帶焦斑,取出,放涼。每烏藥100kg,用醋12kg。

4、酒烏藥:取烏藥片,加黃酒噴灑拌勻,悶潤,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幹,取出放涼。每烏藥片100kg,用黃酒12kg。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藥材鑑別

鑑別

1、本品粉末黃白色。澱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長圓形或卵圓形,直徑4-39μm,臍點叉狀、人字狀或裂縫狀;復粒由2-4分粒組成。木纖維淡黃色,多成束,直徑20-30μm,壁厚約5μm,有單紋孔,胞腔含澱粉粒。韌皮纖維近無色,長梭形,多單個散在,直徑15-17μm,壁極厚,孔溝不明顯。具緣紋孔導管直徑約至68μm,具緣紋孔排列緊密。木射線細胞壁稍增厚,紋孔較密。油細胞長圓形,含棕色分泌物。

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30ml,放置30分鐘,超聲處理(保持水溫低於30℃)10分鐘,濾過,濾液揮幹,殘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烏藥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烏藥醚內酯對照品,用乙酸乙酯溶解,製成每1ml含0.7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4μl、對照藥材溶液4μl、對照品溶液3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H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15: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

烏藥個:根紡錘形或圓形,略彎曲,有的中部收縮呈連珠狀,習稱“烏藥珠”,長5-15cm,直徑1-3cm。表面黃棕色或灰棕色,有細縱皺紋及稀疏的細根痕。質極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芳香,味微苦、辛,有清涼感。以個大、肥壯、質嫩、折斷面香氣濃郁者為佳。質老、不呈紡錘形的直根,不供藥用。

飲片性狀

1、烏藥片:參見“藥材”項。

2、炒烏藥:形如烏藥片,色黃,偶帶焦斑。

3、醋烏藥:形如烏藥。

4、酒烏藥:微有酒氣。

常見偽品

偽品:

1、紅茴香:為木蘭科植物紅茴香IlliciumlanceolatumA.C.Smith的乾燥根。橫切片呈類橢圓形、類圓形,直徑0.8-2.5cm,厚1-5mm,亦有短圓柱形小段及不規則塊片。外表面棕褐色,年輪不明顯,有的周圍帶殘餘棕褐色皮部。質堅硬,難折斷,皮部可剝落。氣香,味苦、微澀而帶辛辣。

2、某植物莖枝:栓皮棕褐色,脫落後呈紅棕色,橫切面淡棕色或淡黃白色,橢圓形或類圓形,直徑1.5-3cm,厚0.5-1mm,年輪不明顯或隱約可見,中心有髓部,無放射狀射線,外部多帶有殘缺不齊的皮部。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樟科山胡椒屬植物烏藥。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達4-5m。根木質,膨大粗壯,略成連珠狀。樹皮灰綠色。幼枝密生鏽色毛,老時幾無毛。葉互生,革質;葉柄長5-10mm,有毛;葉片橢圓形或卵形,長3-7.5cm,寬1.5-4cm,先端長漸尖或短尾狀,基部圓形或廣楔形,全緣,上面有光澤,僅中脈有毛,下面生灰白色柔毛,三出脈,中脈直達葉尖。花單性,異株;傘形花序腋生,總花梗極短;花被片6,黃綠色;雄花有雄蕊9,3輪,花葯2室,內向瓣裂。雌花有退化雄蕊,子房上位,球形,1室,胚珠1枚,柱頭頭狀。核果橢圓形或圓形,長0.6-1cm,直徑4-7mm,熟時紫黑色。花期3-4月,果期9-10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陝西、臺灣等地。

道地產區

主產於浙江、安徽、江蘇、陝西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向陽山坡灌木林中或林緣以及山麓、曠野等地。

生長見習

喜亞熱帶氣候,適應性強。以在陽光充足,土質疏鬆肥沃的酸性土壤栽培為宜。

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果實9-10廳成熟,採摘後沙藏。翌春播種,幼苗生長緩慢,苗高30cm以上移栽。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