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穴 - 下陵、下陵三里、三里、中俞髎、鬼邪、下三里 - 針灸穴位

足三里,经穴名。出自《灵枢·五邪》。别名下陵、下陵三里、三里、中俞髎、鬼邪、下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下肢痿痹、癫狂、乳痈、肠痈、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直刺1-2寸。

名詞釋義

三里即三寸,與手三里意同。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

功能作用

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理氣降逆,通經活血。

定位

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1橫指處,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解剖

在脛骨前肌、趾長伸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為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分佈處,深層當腓深神經。

詳細主治

1、胃痛、嘔吐、噎膈、腹脹、腹瀉、痢疾、便秘等胃腸病證。2、下肢痿痺。3、癲狂等神志病。4、乳癰、腸癰等外科疾患。5、虛勞諸證。6、為強壯保健要穴。

詳細操作

正坐屈膝,於外膝眼(犢鼻)直下一夫(3寸),距離脛骨前嵴一橫指處取穴。或正坐屈膝,用手從膝蓋正中往下摸取脛骨粗隆,在脛骨粗隆外下緣直下1寸處是穴。或正坐屈膝,以本人之手按在膝蓋,食指撫於膝下脛骨,當中指尖著處是穴。直刺1-2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0-30分鐘。

臨床運用

1、現代靠用於治療急慢性胃腸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消化不良、胃痙孿、急慢性胰腺炎、食慾減退、羸瘦虛弱、口腔疾患、腹膜炎、便秘、尿閉、休克、動脈硬化、高血壓、神經衰弱、貧血、坐骨神經痛、小兒麻痺、四肢倦怠或麻痺疼痛、神經性頭痛、眼疾、腳氣、半身不遂、黃疸、癲癇等症。 2、此穴主治甚廣,為全身強壯穴,針灸可以保健,預防中風;又為消化系統疾病的常用要穴,對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系統,以及五官科、婦科、外科、面板科等多種疾病均有療效。 3、現代研究,針刺足三里穴,對胃的蠕動起調整作用,促使胃功能趨向正常化。對小腸、呼吸功能、血液迴圈功能、神經-體液調節功能、垂體-腎上腺髓質功能、免疫功能均有影響。

配伍

1、配關元穴、中脘穴、肓俞穴、然谷穴、水泉穴、腎俞穴等治胃中寒。 2、配太淵穴、魚際穴、膈俞穴、胃俞穴、腎俞穴治胃脘痛。 3、配上管穴、中管穴、氣海穴、膽俞穴、脾俞穴、胃俞穴、尺澤穴治嘔吐。 4、配天突穴、中脘穴、氣海穴、內關穴治呃逆。 5、配內關穴、魚際穴治食不下。 6、配中脘穴、天樞穴、三陰交穴治洩瀉。 7、配水道穴、氣海穴、外陵穴、天樞穴、三陰交穴治瀉痢膿血。 8、配肩井穴、大椎穴、膏肓穴等治諸虛百損、五勞七傷、失精證。 9、配四縫穴、合谷穴、三焦俞穴、脾俞穴、胃俞穴治小兒疳積。 10、配絕骨穴、崑崙穴、合谷穴、肩髃穴、曲池穴、手三里穴治中風半身不遂。

相關論述

1、《靈樞》:“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足三里。”2、《靈樞》:“著痺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為幹。腸中不便,取三里……善嘔,嘔有苦,長太息,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洩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里以下胃氣逆。”3、《外臺》:“凡人年三十以上,苦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以三里下氣。”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