蔞油 - 中藥材

蒌油,中药名。为胡椒科植物蒟酱PiperbetleL.之叶经蒸馏而得的芳香油。蒟酱生于阴湿森林中,分布于云南、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具有活血消肿,止痛之功效。常用于痈肿,耳痛,跌打损伤,梅毒,痔漏。

功效作用

功能

活血消腫,止痛。

主治

用於癰腫,耳痛,跌打損傷,梅毒,痔漏。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塗搽、滴耳;或以消毒棉球蘸擦或敷貼。

藥理作用

1、有較弱的抗菌作用。

2、有一定的降血壓作用。

3、鬆弛平滑肌。

相關論述

《綱目》:“利膈開胃,沙河豚毒。”

《醫林纂要》:“開胃,行水。”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手足紅腫或疼:以蔞葉油揉擦,用布包裹。

2、治耳痛:滴耳。

3、治刀傷刺傷:以棉花浸蔞油貼裹傷處。

4、治背癰及癤毒、楊梅毒瘡、漏痔:貼之,初起者即解散,已成即速潰膿。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葉全年均可採收,切片,經蒸餾而得芳香油。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胡椒科植物蒟醬。

形態特徵

蒟醬:又名浮留藤、扶留藤、蔞藤。藤本,長達數米。枝梢近木質,莖無毛,常綠,攀援,節上常生根。葉互生,大而厚,紙質至革質,背面及嫩葉脈上有密細腺點;葉柄長2-5cm,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葉片闊形至卵狀長圓形,上部的有時為橢圓形,長7-15cm,寬5-11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淺心形或上部的有時鈍圓,兩側相等至稍不等,腹面無毛,背面沿脈上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葉脈7條,最上1對通常對生,少有互生,離基0.7-2cm從中脈發出,餘者均基出,網狀脈明顯。花單性,雌雄異株,聚整合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雄花序開花時幾與葉片等長;總花梗與葉柄等長,花序軸被短柔毛;苞片圓形或近圓形,稀倒卵形,近無柄,盾狀,直徑1-1.3mm;雄蕊2,花葯腎形,2裂,花絲粗,與花葯等長或較長;雌花序長約3-5cm,於果期延長,直徑約10mm,花序軸密被毛,苞片與雄花序的相同;子房下部嵌生於肉質花序中並與其合生,先端被柔毛,柱頭通常4-5,披針形,長約0.6mm,被絨毛。漿果,先端稍凸,有絨毛,下部與花軸合生成為一柱狀、肉質、帶紅色果穗。花期5-7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雲南、海南、廣東、廣西、臺灣等地。

生長環境

蒟醬:生於陰溼森林中。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