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溫中湯《衛生寶鑑》 - 方劑
附子温中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卫生宝鉴》卷二十三。具有温中健胃之功效。主治中寒腹痛自利,米谷不化,脾胃虚弱,不喜饮食,懒言语,困倦嗜卧。
- 名称:附子温中汤《卫生宝鉴》
- 出处:《卫生宝鉴》卷二十三
- 功用:温中健胃
- 主治:中寒腹痛自利,米谷不化,脾胃虚弱,不喜饮食,懒言语,困倦嗜卧
組成
乾薑(炮)、黑附子(炮,去皮臍)各七錢,人參(去蘆)、甘草(炙)、白芍藥、白茯苓(去皮)、白朮各五錢,草豆蔻(面裹煨,去皮)、厚朴(姜制)、陳皮各三錢。
用法用量
上㕮咀。每服五錢或一兩,以水二盞半,加生薑五片,煎至一盞三分,去滓,食前溫服。
功用
溫中健胃。
主治
中寒腹痛自利,米穀不化,脾胃虛弱,不喜飲食,懶言語,睏倦嗜臥。
方義
本方由理中湯與真武湯合方,並加味化裁而成,主治素體中焦虛寒,覆被寒邪所中所致的脾失運化,氣機阻滯之證。方用理中湯溫運中焦,補益脾胃為主;真武湯溫陽化氣行水為輔;佐以草豆蔻、厚朴芳香化濁,和中導滯;陳皮調肝益脾,理氣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溫中補虛,理氣健脾之功。
重要文獻摘要
《衛生寶鑑》:“附子溫中湯:治中寒腹痛自利,米穀不化,脾胃虛弱,不喜飲食,懶言語,睏倦嗜臥。乾薑(炮)、黑附子(炮,去皮臍)各七錢,人參(去蘆)、甘草(炙)、白芍藥、白茯苓(去皮)、白朮各五錢,草豆蔻(面裹煨,去皮)、厚朴(姜制)、陳皮各三錢。上十味㕮咀,每服五錢,或一兩,水二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一盞三分,去滓,溫服,食前。”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