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陽穴 - 外陽、付陽 - 針灸穴位

跗阳,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外阳、阳蹻。属足太阳膀胱经。阳蹻之郄穴。位于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在腓骨的后部,跟腱外前缘,深层为踇长屈肌,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脉末支,布有腓肠神经。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等腰及下肢病证等。直刺0.8-1.2寸。

名詞釋義

跗指跗屬部,陽指跗屬上。穴在崑崙穴直上三寸處,正當跗屬部上方。

功能作用

舒筋活絡,清利頭目。

定位

在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穴直上3寸。

解剖

在腓骨的後部,跟腱外前緣,深層為長屈肌,有小隱靜脈,深層為腓動脈末支,布有腓腸神經。

詳細主治

腰骶痛、下肢痿痺、外踝腫痛等腰及下肢病證。

詳細操作

正坐垂足至地,於外踝尖與跟腱連線中點的崑崙穴直上3寸取穴。直刺0.8-1.2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腓腸肌痙攣、腰腿痛、下肢癱瘓、面神經麻痺、踝關節紅腫等。

配伍

1、配啞門穴、通天穴治頭重。2、配環跳穴、委中穴治下肢痿痺。3、配風池穴治頭痛。4、配天井穴治瘈瘲。5、配曲泉穴、天池穴、支溝穴、小海穴等治四肢不舉。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痿厥風頭重……四肢不舉,跗陽主之。”2、《醫經理解》:“在足外踝上三寸,筋骨之間,太陽前,少陽後,是兩陽脈之相附而行者也。3、《太平聖惠方》:“在外踝上二寸後筋骨間宛宛中。”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