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肉 - 中藥材

獐肉,中药名。为鹿科獐属动物獐HydropotesinermisSwinhoe的骨骼。动物獐,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各省的丘陵河谷地带。具有补虚,祛风之功效。主治久病虚损,消渴,乳少,口僻,腰腿痹痛。

功效作用

功能

補虛,祛風。

主治

久病虛損,消渴,乳少,口僻,腰腿痺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100-200g。

注意事項

獐肉不可合蝦及生菜、梅、李果食之,皆病人;不可合鵠肉食,成症痼也;不可炙吃,令人消渴;久吃炙肉,令人血不行。

相關論述

《本草圖經》:“獐,其肉自八月以後,至十一月以前食之,勝羊肉,十二月至七月食之,動氣。道家以獐、鹿肉羞為白脯,言其無禁忌也。其腦亦入面膏。”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瘤,取獐、鹿二肉,治如厚脯,火炙令熱,掩瘤上,冷更炙,可四炙四易,痛膿便愈。不除,更炙新肉用之。(《千金翼方》)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捕殺後,剔骨取肉,鮮用或乾燥。

植物學資訊

生長環境

生活于山地草坡灌叢中,不上高山,喜歡在河岸、湖邊等湖溼地或沼澤地的蘆葦叢中生活。

動物學資訊

動物屬種

鹿科獐屬動物獐。

形態特徵

獐,別名麕《詩經》,麇《說文》,麏《經典釋文》,河麂《中國動物藥志》,牙獐《中國動物圖譜·獸類》。小型鹿類,外表比麝大,重約15千克,體長約1米,四肢粗壯發達,尾甚短,幾被臀部的毛所遮蓋。雌雄均無角,雄性獠牙顯露,側扁,向下延伸,突出口外。耳中等大,基部有兩條軟骨質的脊突,頂端較尖。眼前方有狹袋形的眶下腺。鼠蹊部有一對鼠蹊腺,沒有跗腺和腳腺。體毛多棕黃色,濃密粗長。體側及腰部冬毛長達40毫米,呈波形彎曲。幼獸身上有縱行排列的白色斑點。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