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花 - 中藥材

野菊花,中药名。为菊科菊属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的干燥头状花序。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痈疽疔疖,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

主治

1、癰疽疔癤,咽喉腫痛:本品辛散苦降,其清熱瀉火、解毒利咽、消腫止痛力勝,為治外科疔癰之良藥。

2、目赤腫痛,頭痛眩暈:本品味苦入肝,清瀉肝火。

3、本品內服並煎湯外洗也用治溼疹、溼瘡、風疹癢痛等。

4、西醫診為單純皰疹、急性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結膜炎、神經性頭痛、高血壓等屬於熱毒內盛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10-15g。外用:適量。

化學成分

本品含刺槐素-7-鼠李糖葡萄糖苷、野菊花內脂、苦味素、揮發油、維生素A及維生素為等。

藥理作用

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痢疾桿菌、流感病毒、皰疹病毒以及鉤端螺旋體均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野菊花有顯著的抗炎作用,但其所含抗炎成分及機理不同,其揮發油對化學性致炎因子引起的炎症作用強,而其水提取物則對異性蛋白致炎因子引起的炎症作用較好。此外,尚有明顯的降血壓作用。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治癰腫疔毒,瘰癧眼瘜。”

2、《本草匯言》:“破血疏肝,解疔散毒。主婦人腹內宿血,解天行火毒丹疔。洗瘡疥,又能去風殺蟲。”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熱毒蘊結,疔癤丹毒,癰疽瘡瘍,咽喉腫痛,均可與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等同用,如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鑑》)。

2、治療風火上攻之目赤腫痛,常與金銀花、密蒙花、夏枯草等同用;治肝火上炎之頭痛眩暈,可與決明子同用。

相關配伍

野菊花配蒲公英:二者均有清熱解毒的作用,為治療熱毒瘡瘍腫痛之要藥。野菊花偏於瀉火解毒;蒲公英偏於疏肝鬱而散氣滯。二藥相須為用,瀉火解毒、消腫行滯之力增強。適用於癰腫疔毒、丹毒、乳癰等紅腫熱痛之證。

鑑別用藥

1、菊花與野菊花:兩者均味苦辛,性寒歸肝肺經,既能清熱解毒,治癰腫疔瘡、丹毒腫痛,又能清肝而治肝火或風熱之目赤腫痛。然菊花屬辛涼解表藥,解毒之力不及野菊花,以疏散風熱、平肝明目為主,兼益肝陰,善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之發熱頭痛、肝腎虧虛之視物昏花、肝陽眩暈頭痛及肝熱驚風抽搐。野菊花清熱解毒之力強,又兼利咽,善治咽喉腫痛,以及溼疹、面板瘙癢。

2、金銀花與野菊花:兩者均性寒歸肺經,功能清熱解毒,善治癰腫疔瘡、丹毒腫痛。然金銀花甘寒質輕,又歸心胃經,為清解疏散之品,又善疏散風熱,治外感熱病,雖各期均宜,但以邪在衛、營兩分用之為佳;兼治腸癰、肺癰及熱毒血痢。野菊花味苦辛歸肝經,功專清熱解毒,且解毒之力稍勝,又能清肝明目、利咽,治肝熱目赤腫痛、咽喉腫痛,以及溼疹、面板瘙癢。

3、紫花地丁與野菊花:兩者均味苦辛,性寒歸肝經,既善清熱解毒,治癰腫疔瘡、丹毒腫痛,又能清肝明目,治目赤腫痛。然紫花地丁主入心經,又兼涼血,消癰散結力強,並治肺癰、腸癰、乳癰及毒蛇咬傷。野菊花主入肺經,又兼利咽,治咽喉腫痛,以及溼疹、面板瘙癢。

相關藥品

野菊花栓、鼻咽清毒劑(顆粒)、複方野菊感冒顆粒(片)、菊藍抗流感片、菊明降壓片(丸)。

相關方劑

七星劍(《外科正宗》)。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秋、冬二季花初開時採摘,乾燥。或蒸後乾燥。

儲存方法

儲存方法

置陰涼乾燥處,防潮,防蛀。

藥材鑑別

鑑別

取本品粉末0.3g,加甲醇15ml,超聲處理30分鐘,放冷,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野菊花對照藥材0.3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蒙花苷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3μl,分別點於同一聚醯胺薄膜上,以乙酸乙酯-丁酮-三氯甲烷-甲酸-水(15:15:6: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2%三氯化鋁溶液,熱風吹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藥材性狀

頭狀花序類球形,直徑0.3-1cm,棕黃色。總苞由4-5層苞片組成,外層苞片卵形或條形,外表面中部灰綠色或淡棕色,通常被有白毛,邊緣膜質;內層苞片長橢圓形,膜質,外表面無毛。總苞基部有的殘留總花梗。舌狀花1輪,黃色,皺縮捲曲;管狀花多數,深黃色。體輕。氣芳香,味苦。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菊科菊屬植物野菊。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0.25-1m,有地下長或短匍匐莖。莖直立或鋪散,分枝或僅在莖頂有傘房狀花序分枝。莖枝被稀疏的毛,上部及花序枝上的毛稍多或較多。基生葉和下部葉花期脫落。中部莖葉卵形、長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3-7(10)cm,寬2-4(7)cm,羽狀半裂、淺裂或分裂不明顯而邊緣有淺鋸齒。基部截形或稍心形或寬楔形,葉柄長1-2cm,柄基無耳或有分裂的葉耳。兩面同色或幾同色,淡綠色,或幹後兩面成橄欖色,有稀疏的短柔毛,或下面的毛稍多。頭狀花序直徑1.5-2.5cm,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疏鬆的傘房圓錐花序或少數在莖頂排成傘房花序。總苞片約5層,外層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2.5-3mm,中層卵形,內層長橢圓形,長11mm。全部苞片邊緣白色或褐色寬膜質,頂端鈍或圓。舌狀花黃色,舌片長10-13mm,頂端全緣或2-3齒。瘦果長1.5-1.8mm。花期6-11月。

分佈區域

廣佈於華北東北、華東、華中及西南。

道地產區

主產於江蘇、四川、安徽、廣東、山東等地。

生長環境

多生於山坡草地、灌叢、河邊水溼地,海濱鹽漬地及田邊、路旁。

生長見習

喜涼爽溼潤氣候,耐寒。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栽培為宜。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