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鉤刺 - 中藥材
倒钩刺,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三叶悬钩子RubusdelavayiFranch.的全株。分布于云南。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痢,驱蛔之功效。常用于扁桃体炎,急性结合膜炎,腮腺炎,乳腺炎,无名肿毒,风湿痹痛,痢疾,蛔虫症。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除溼止痢,驅蛔。
主治
用於扁桃體炎,急性結合膜炎,腮腺炎,乳腺炎,無名腫毒,風溼痺痛,痢疾,蛔蟲症。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相關論述
《雲南中草藥》:“清熱解毒,除溼止痢,驅蛔。主治扁桃腺炎,火眼,痢疾,疥瘡,風溼性關節炎。”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蛔蟲病:每用(倒鉤刺)15g。水煎服或配伍應用。
2、治腮腺炎,乳腺炎,無名腫毒:用鮮品搗爛外用。(1-2方出自《雲南中草藥》)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集全株,洗淨,鮮用或切碎曬乾。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薔薇科植物三葉懸鉤子。
形態特徵
三葉懸鉤子:又名德氏懸鉤子、三葉藨。直立小灌木,高1-2m。莖枝無毛,具倒鉤銳皮刺。三出複葉,互生;葉柄長3-4cm,有細小皮刺,頂生小葉柄長5-8mm;托葉剛毛狀;小葉片披針形,長4-6cm,寬8-15m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邊緣具齒,兩面光滑,粉綠色。花1-2朵腋生或頂生,花梗長1-2cm,與萼均有細柔毛及皮刺;萼片披針形,附屬物葉狀,線形,具刺;花白色,直徑約1cm,花瓣倒卵形,外面有短柔毛,較萼片短;雄蕊花絲密被柔毛;花柱短於雄蕊,無毛。聚合果球形,直徑約1cm,肉質,多汁,成熟時橘黃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雲南。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0-3000m的山坡雜木林下。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